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扬中市第一中学七年级语文教学案课题:幼时记趣主备:王宁课型:新授审核人:审批人: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能借助工具书及老师的适当点拨,能正确朗读并疏通文句,把握文章内容。2.掌握一些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3.认识观察和想象、联想的关系,学会观察、想象、联想,提高写作水平。4.能探寻作者“物外之趣”的由来,学会细心观察大自然,观察生活,体会作者儿时观察昆虫的童趣。【学习重难点】1.掌握一些实词和虚词的用法。2.探寻作者“物外之趣”的由来;借助联想、想象形象生动描写事物的方法。【学法指导】朗读—品味—探究法【学时安排】两课时【学习过程】一、预习导学1.熟读课文及课文下的注释。2.走近作者。作者沈复,代作家,字,苏州人,作品收在中。3.给加点字注音,并把词语抄写两遍。童稚()藐小()鹤唳云端()怡然称快()凹凸()土砾()邱壑()庞然大物()项为之强()癞蛤蟆()4.解释加点的字。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故()时()有物外之趣。私()拟()作群鹤舞空。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以()丛草为()林,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方()出神,驱()之()别院。5.翻译下列句子(1)故时有物外之趣。(2)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3)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6.解释下列成语明察秋毫:怡然称快:庞然大物:教师评价日期7.全文生动地描述了作者儿童时代、、的趣事,紧紧扣住题目中的“”字和第一段的“”来写。第一课时二、课堂助学:1.导入新课,复习文言文的学习方法。2.学习新课(1)放录音或教师范读课文。(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停顿正确,不读破句子,注意语速),并读准下列句子的停顿。故时有物外之趣。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3)根据课文注释或工具书疏通文意。(4)学生通译全文。3.课堂小结(一字多义的现象、重点句子的停顿、重点句子的翻译)。三、课堂巩固1.找出本文的两个通假字,并解释。(1)同(2)同2.解释下列多义词。(1)【以】①徐喷以烟②以丛草为林(2)【为】①凹者为壑②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③项为之强(3)【而】①拔山倒树而来②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4)【其】①必细察其纹理②使其冲烟飞鸣③常蹲其身④神游其中(5)【之】①故时有物外之趣②心之所向③昂首观之④项为之强⑤观之正浓⑥驱之别院(6)【观】①昂首观之②作青云白鹤观(7)【察】①明察秋毫②必细察其纹理(8)【神】①定神细视②神游其中(9)【时】①余忆童稚时②故时有物外之趣3.写出下列词的古今异义。(1)方出神古义:今义:(2)盖一癞蛤蟆古义:今义:6.翻译下列句子。(1)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2)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3)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4)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第二课时一、课堂助学1.导入新课(齐读全文)。2.学习新课。(1)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结构,并概括文章内容。(2)分析课文(小组合作学习):A、讨论产生“物外之趣”的原因,班内交流(找出文中能体现观察仔细的语句)。B、文中所叙“物外之趣”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童心、童趣?(3)齐读课文,注意体会文中的童趣。3.拓展延伸:根据课文所叙,你能说一说作者的童年生活是什么样的吗?你的童年中有哪些趣事呢?4.课堂总结二、课堂巩固1.本文以为中心,以为线索,采用了结构,从面到点的记叙了幼时的趣事。2.请用四个字的短语归纳本文所写的三件趣事。(1)(2)(3)3.请用四个字的短语写出本文所描写的四幅画面。(1)(2)(3)(4)4.文章第一段总领全文的句子是:5.文章第二段主要记叙了的趣事,描写了和两个画面,表现了童年生活的乐趣。6.癞蛤蟆比起人来确实是微不足道的,为什么童年的“我”会得觉得它是“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呢?答:7.通读全文,思考归纳本文的作者为什么会有物外之趣?答:8.“物外之趣”反映了作都什么样的童心童趣?答:9.结合下列句子品味本文简朴、生动、自然的语言特点。(1)“昂首观之,项为之强”这一细节描写的作用。(2)“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中“吐”和“吞”的表达效果。(3)“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中连用“捉”“鞭”“驱”三个动词的作用。10.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