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语文试题期末试题6西师大版-经典教学教辅文档.docx
上传人:13****88 上传时间:2024-09-1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3KB 金币: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三年级上语文试题期末试题6西师大版-经典教学教辅文档.docx

三年级上语文试题期末试题6西师大版-经典教学教辅文档.doc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1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页三年级上语文试题-期末试题6|西师大版2019(无答案)一积累运用36分1、看拼音,写字词。6分bàoféngxiánshìshòujì()雨每()()少()放野()()托2、把正确读音的序号填在括号里。4分小明的爸爸出差()了,临走前叮嘱他:“天热了要开电扇(),千万别出差()错,不会就用扇子扇()。”A.chāB.chāiC.shānD.shàn3、补充词语,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在括号上。8分灰心()气守()待兔气急()坏赞不()口不()自主()中不足()不成声()醒夜睡这次考试,小东考了100分,同学们()。小红只考了30分,她一个人趴在座位上()。同学们看到后,()地来到她身旁安慰她,劝她不要()。4、按要求把下方的句子补充残缺。8分(1)小明很爱学习,遇到不懂的地方总是本人先想一想,想不起来了再去请教别人。他可真是啊!(填歇后语)(2)顾宪成关于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对联是:(3)张明同学喜欢背诵唐诗。秋天他看到漫山遍野的枫叶比花还要红,许多人停下车来欣赏,不由自主地想起诗句;冬去春来,几只黄莺在树枝上蹦来跳去,小燕子在屋檐下垒窝,又高声背诵志南的诗句:5、给下方的句子换个说法,意思不变。4分(1)要是我的腿更美丽些,我不就可以当个出色的芭蕾舞演员了吗?(2)我做清洁工难道不行吗?6、用修正符号修正病段。6分夏天,枝繁叶茂的枣树长得很茂盛。枝叶中露出一个青绿色的枣子,好象挂着一个个小铃铛。枣园中,那浓浓的树荫,绿绿的草地,给小伙伴们带来了乐趣无量。二、浏览语段,联系课文内容,按要求做题。11分听了小女孩天真的回答,同学们不语了,校长的心颤动了。他牵着小女孩的手,从花房里又摘下两朵大玫瑰花,对她说:“这一朵是奖给你的------你是一个懂得爱的孩子;这一朵是奖给你妈妈的--------感谢她养育了你这样的好孩子。(1)这段话讲了1分(2)“牵”的意思是,“语”的意思是。1分(3)“你是一个懂得爱的孩子”,小女孩“懂得爱”指的是这件事。2分(4)校长的心为甚么颤动了?2分(5)如果让你制造一个保护校园草坪、花圃的广告牌,你会写出甚么广告语?2分(6)再读校长对小女孩说的话时,应读出的语气。1分(7)假如你有一朵玫瑰花,你预备送给谁?为甚么?2分3、浏览语段,做题。13分达尔文和小松鼠一百多年前,英国有一位科学家,叫达尔文。达尔文小时侯爱到野外去玩。天上的鸟,地上的虫,水里的鱼,他都爱好。但他从来不捉小动物,而是观察它们是怎样生活的。有一次,他又到树林里玩,看见树上有几只从未见过的小鸟。他站住了,仰着头仔细观察。那天,他穿的是一件(光滑粗糙)的棕色外衣,软乎乎,站在那儿一动不动,像一根树干。一只小松鼠跑来了,顺着他的腿往上爬,不断爬到肩膀上。小松鼠坐在他的肩膀上,左看看,右看看,还翘着小尾巴,跟树上的妈妈打招呼呢。松鼠妈妈可是(急乐)坏了。它“吱吱”地叫着,好像在说:“傻孩子,那不是大树,是人啊!他会损伤你的。”其实,松鼠妈妈不用大惊小怪的。达尔文非常喜欢小动物,怎样会损伤小松鼠呢?(1)划去文中括号里不恰当的词语。2分(2)照模样写词语。2分软乎乎(ABB式):大惊小怪(含有反义词):(3)根据你对短文的理解填空。达尔文是国的科学家,他非常小动物,但小松鼠的妈妈并不知道,还以为,所以很。其实达尔文是不会小松鼠的。5分(4)把下方的句子换个说法,意思不变。2分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让先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颖事记下去,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本人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先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先生的观察能力、思想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达尔文非常喜欢小动物,怎样会损伤小松鼠呢?“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习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样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尊长。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实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
立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