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概述一、中医学的发展概况2.中医理论的确立(1)理论框架的建立《内经》: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注重整体观念,引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构建了藏象经络理论。全面论述了中医学的思维方法,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体的生理、病理及疾病的诊断、防治等。《难经》:脉学、经络、命门、三焦《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全书载药365种。分上、中、下三品。为中药的理论奠定了基础。《伤寒杂病论》:系东汉名医张仲景参阅《素问》、《九卷》、《八十一难》等古籍,并平脉辩证而成。提出六经辩证,为中国临床医学和方剂学奠定了基础。(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1.魏晋隋唐时期晋·皇甫谧编撰了我国最早的针灸学专著——《针灸甲乙经》隋·巢元方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诸病源候论》唐·孙思邈编撰了《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可称我国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他对医德的论述,开中国医学伦理学之先河。2.宋金元时期《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方书名。一名《和剂局方》。十卷。宋太医局编。初刊于1078年以后。本书是宋代大医局所属药局的一种成药处方配本。宋代曾多次增补修订刊行,而书名、卷次也有多次调整。最早曾名《太医局方》。徽宗崇宁间(1102-1106年),药局拟定制剂规范,称《和剂局方》。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震亨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倡“邪非人身所有,邪去则正安”——攻邪派。代表作有《儒门事亲》。李杲(字明之,号东垣老人),倡“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补土派。代表作有《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朱震亨(字彦修,号丹溪翁,后人尊称朱丹溪),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滋阴派。代表作为《格致余论》。3.明清时期明清时期温病学说的形成与发展清叶香岩先生薛雪(字生白),著《湿热条辨》,对湿热病的病因、症状、传变规律、治则治法等做了简要的阐述。吴瑭(字鞠通),著《温病条辨》,创立了温热病的三焦辨证理论。瘀血理论的发展4.近代与现代周恩来总理接见著名中医学家孔伯华先生。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一)整体观念1.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形神一体观形体,是指构成人体的脏腑、经络、五体和官窍及运行或贮藏于其中的精、气、血、津液等。它们以五脏为中心,以经络为联络通路,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并通过精、气、血、津液的贮藏、运行、输布、代谢,完成机体统一的机能活动。神,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神,是指人体生命活动的总体现或主宰者;狭义的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包括情绪、思想、性格等一系列心理活动。形神一体观,即是形体与精神的结合与统一。在活的机体上,形与神是相互依附,不可分离的。形是神的藏舍之处,神是形的生命体现。神不能离开形体而单独存在,有形才能有神,形健则神旺。而神一旦产生,就对形体起着主宰作用。形神统一是生命存在的保证。(2)病理上的整体性(3)诊治上的整体性2.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1)自然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一年间气候变化的规律一般是春温、夏热、秋凉、冬寒。自然界的生物在这种规律性气候变化的影响下,出现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等相应的适应性变化,而人体生理也随季节气候的规律性变化而出现相应的适应性调节。一日之内的昼夜晨昏变化,对人体生理也有不同影响,而人体也要与之相适应。●地域环境对人体的影响(2)自然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气候变化对人体病理的影响●地域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3)自然环境与疾病防治的关系●因时制宜因时制宜的用药原则一般是春夏慎用温热,秋冬慎用寒凉。但对“能夏不能冬”的阳虚阴盛者,夏不避温热;“能冬不能夏”的阴虚阳亢者,冬不避寒凉。夏用温热之药培其阳,则冬不发病;冬用凉润之品养其阴,则夏日病减。遵四时之变而预培人体之阴阳,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此即所谓“冬病夏治”,“夏病冬治”。根据人体气血随自然界阴阳二气的盛衰而有相应的变化,并应时有规律地循行于经脉之中的推理,古人创立了“子午流注针法”,按日按时取穴针灸,可更有效地调理气血、协调阴阳以防治疾病。●因地制宜●整体观念与现代医学模式(二)辨证论治1.病、证、症的基本概念证,即证候,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证候是病机的外在反映;病机是证候的内在本质。由于病机的内涵中包括了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和邪正盛衰变化,故证候能够揭示病变的机理和发展趋势,中医学将其作为确定治法、处方遣药的依据。如风寒感冒、肝阳上亢、心血亏虚、心脉痹阻等,都属证候的概念。症,即症状和体征的总称,是疾病过程中表现出的个别、孤立的现象。可以是病人异常的主观感觉或行为表现,如恶寒发热、恶心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