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第二定律应用专题-滑块木板模型.pdf
上传人:文库****品店 上传时间:2024-09-11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90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牛顿第二定律应用专题-滑块木板模型.pdf

牛顿第二定律应用专题-滑块木板模型.pdf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牛顿第二定律应用-滑块木板组合模型重难讲练1.分析“板块”模型时要抓住一个转折和两个关联2.两种类型类型图示规律分析木板B带动物块A,物块恰好不从木板上掉下的临界条件是物块恰好滑到木板左端时二者速度相等,则位移关系为x=x+LBA物块A带动木板B,物块恰好不从木板上掉下的临界条件是物块恰好滑到木板右端时二者速度相等,则位移关系为x+L=xBA一.木板受到水平拉力例1.如图所示,质量M=1.0kg的长木板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在长木板的右端放一质量m=1.0kg的小滑块(可视为质点),小滑块与长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0。现用水平横力F=6.0N向右拉长木板,使小滑块与长木板发生相对滑动,经过t=1.0s撤去力F。小滑块在运动过程中始终没有从长木板上掉下。求:(1)撤去力F时小滑块和长木板的速度分别是多大?mF⑵运动中小滑块距长木板右端的最大距离是多大?M例2.如图所示,水平地面上一个质量M=4.0kg、长度L=2.0m的木板,在F=8.0N的水平拉力作用下,以v=2.0m/s的速度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某时刻将质量m=1.0kg的物块(物块视为质点)轻放在木板最右端。0⑴木板与水平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⑵若物块与木板间无摩擦,求m物块离开木板所需的时间;⑶若物块与木板间有摩擦,且物块与木板MF间的动摩擦因数和木板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相等,求将物块放在木板上后,经过多长时间木板停止运动。例3.如图所示,质量为m=5kg的长木板放在水平地面上,在木板的最右端放一质量也为m=5kg的物块A.木板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0.3,物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现用一水平力F=60N作用在木板上,12使木板由静止开始匀加速运动,经过t=1s,撤去拉力.设物块与木板间的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g取10m/s2)求:⑴拉力撤去时,木板的速度大小?⑵要使物块不从木板上掉下,木板的长度至少多大?⑶在满足⑵的条件下,物块最终将停在距板右端多远处?作业1.如图所示,有一块木板静止在光滑且足够长的水平面上,木板质量为M=4kg,长为L=1.4m。木板右端放着一小滑块,小滑块质量为m=1kg,其尺寸远小于L。小滑块与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0.4,取g=10m/s2。⑴现用恒力F作用在木板M上,为了使得m能从M上面滑落下来,问:F大小的范围是什么?⑵其它条件不变,若恒力F=22.8N,且始终作用在M上,最终使得m能从M上面滑落下来。问:m在M上面滑动的时间是多大?二.木块受到水平拉力作业2.如图所示,水平面上有一块木板,质量M=4.0kg,它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0.10。在木板的1最左端有一个小滑块(可视为质点),质量m=2.0kg。小滑块与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0.50。开始时它2们都处于静止状态。某时刻起对小滑块施加一个水平向右的恒力F=18N,此后小滑块将相对木板滑动,1.0s后撤去该力。⑴求小滑块在木板上滑行时,木板加速度a的大小;⑵若要使小滑块不离开木板,求木板的长度L应满足的条件。m三.木块以一定的初速度滑上木板例4.如图所示,一质量为M=3kg的长木板静止在光滑水平桌面上,一质量为m=2kg的小滑块以水平面5m/s速度从木板左端开始在木板上滑动,恰好没从木板的右端掉下,滑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25。(g取10m/s2)求:⑴滑块到达木板右端时的速度;⑵木板的长度。vm019.(13分)如图所示,木板A静止在粗糙水平地面上,有一个可视为质点的物块B从木板左端水平冲上木板.物块和木板的v-t图象分别如图中的折线bcd和Ocd所示,b、c、d、O点的坐标分别为b(0,10)、c(1,4)、d(3,0)、O(0,0),求:(1)木板A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时的加速度大小;(2)物块相对木板滑行的距离;(3)物块质量m与木板质量M之比.参考答案:例1.[v=2.0m/s,v=4.0m/s][1.5m]mM例2.例2.[0.2][4-22s][4s]例3.例3.[4m/s][1.2m][0.48m]作业1.⑴[F>20N⑵2s]作业2.[1m/s2],[2.25m]例4.[2m/s][3m]1m319.(1)4m/s2.(2)Δx=10×1×m=5m.(3分)(3)=.(2分)2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