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创建新课堂工作计划一、指导思想继续坚持“全面分析、准确定位、重点突破、全面提升”的工作思路,围绕“课改在学生身上见效果”这一目标,关注课堂,关注全体学生,以先进的教学理念,明确的教学目标,科学的教学过程,理想的教学效果,全面提高教师新课堂驾驭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素质。二、目标任务(1)下学期,我校将深刻总结近二年来创建新课堂工作的经验与反思,重点开展“两项专题研究”:即新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学习内容、目标方法的研究。(2)以预习为突破口,每周督导检查预习本的使用情况,两个月内争取把预习过程从课内提升到课前、课外,形成固定的预习模式。(3)要遵循“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学促教,能学不教”教学原则,以“课堂流程两条线”作为抓手,以“导学案”为载体,探究出一条适合我校实际的教学新模式。(4)加强学生学习常规训练,以学法的优化促进“高效课堂”。(5)各月工作目标九月份:落实好课前预习;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从学生的学习常规抓起,规范学习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抓好课前预习、课堂自学、独立作业、课后反思等习惯的培养。十月份:各科教师开展献课活动,通过活动查找问题;把学科带头人的课打磨成优质课。十一月份:开展各学科、各学段、各种课型的课堂教学观摩、展示、研讨活动;开展“我与校长有约”课堂教学展示活动做到消灭不合格课。十二月份:开展全员性的高效课堂教学评比活动;开展“高效复习我设计”复习课教学竞赛活动三、具体措施(1)把政策作为激励新课堂的“催化剂”。以建立健全评价机制为切入点,加大创建新课堂在教师百分考核中的比重,由原来的“十个好”之一“课堂改革好”(6分)修改为现在的“创建新课堂”一大项占50分,这样充分利用好“评价”这根指挥棒,以评促改。(2)把教研作为提升新课堂的“助推器”。=1\*GB3\*MERGEFORMAT①组织教师深入学习学科教材和研读新课程标准,通过骨干示范、同事合作、集中学习、个人研读等形式,采取培养典型、过程考核、创建新课堂先进个人评选等措施,落实全体教师理解教材、吃透教材、活用教材工作要求。=2\*GB3\*MERGEFORMAT②我校坚持开展校级干部推门听课、评课制度。各教研组以课堂教学为载体,根据各学科实际情况,开展各学科、各学段、各种课型的课堂教学观摩、展示、研讨活动。组织骨干教师上引路课、示范课,青年教师评优课、中老年教师献艺课等活动。开展全员性的高效课堂教学评比活动。凡公开课或随堂课被听课者不合格的,必须限其改进,跟踪听课,直至合格为止。=3\*GB3\*MERGEFORMAT③教研组每周一次有重点地学习研究教研室推广的“课堂流程两条线”,将其作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导航仪;以课题实验为抓手,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每个人准备一个小课题,坚持“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的校本课题研究理念,真正解决课堂教学中实际问题。(3)打造示范课,榜样引领组织开展“教坛新星、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和教学能手课堂教学示范课”活动。通过活动,打造示范课,树立榜样,引领全体教师实施路线图。下学期语文示范课应突出预习模式与阅读教学。第二课时体现以文本为依托,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反复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读中悟。数学示范课应体现“先学后教,合作探究,当堂达标”的教学理念,突出课堂教学四步:检测预习效果、提交预习难题;学生自主探究;教师指导释疑;当堂检测达标。(4)开展“我与校长有约”课堂教学展示活动活动分三个阶段开展:第一个阶段为准备阶段,即征求意见形成方案,每位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选取一节最得意的能体现自己对高效课堂认识的课上报校办与校长签听课约定书,时间、内容、地点自定。第二阶段为研究阶段,即教师个人仔细分析本节课课中训练点,思考如何关注课中训练的有效性组织高效的课堂教学,教研组研究(强化教研组研究三步走的研究模式——学习思考、展示研讨、HYPERLINK"http://www.xxjxsj.cn/article/list_1_36.html"总结提高)的基础上对研究的高效环节设计进行提炼梳理,认真查找低效或者无效环节形成的原因,反复推敲,使这节课的训练更有效,更高效。第三阶段为展示交流阶段。教师在与校长约定的时间里展示自己的课堂教学,面对面与校长、教研组内教师就课中训练环节个性化设计、低效环节再设计等问题进行交流,突出三个关注点:关注课中训练的有效性、关注学生思维的发展、关注一个教学片段的具体指导(如何由不清楚到清楚、不会到会、不懂到懂等)。通过反思整理出适合本班学生的课中训练有效性课堂教学策略。预约课中值得深入探讨的课则在学科听课竞赛中展示,供大家研究、剖析。(5)开展“高效复习我设计”复习课教学竞赛活动复习课研究,因其比较棘手往往随意性大,随着质量意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