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1《燕歌行并序》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高中语文.pdf
上传人:文库****品店 上传时间:2024-09-12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1.3M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古诗词诵读1《燕歌行并序》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高中语文.pdf

古诗词诵读1《燕歌行并序》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高中语文.pdf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燕歌行·并序》教学设计课标要求1.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独立的阅读和鉴赏能力,根据语境揣摩含义。2.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3.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具备积极的审美态度,投入主体情感,进而领会诗歌的文化内涵。教学目标1.剖析诗歌意象,分析诗歌描绘的画面。2.了解高适的生平及其边塞诗,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3.剖析诗歌的思想内容,以及其现实批判意义。4.分析诗歌中环境渲染、对比手法的作用。教学重点、难点学习“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和“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两组对比,体会诗人的沉痛之情。学习提示①诗歌接着又写后方思妇断肠,征人回首,遍地动荡,绝域苍茫,呈现出宏阔视野,体现了强烈的现实批判意义。此诗格调雄健激越,慷慨悲壮,节奏起伏跌宕,张弛有度,诵读时须细加体会。②大漠深秋,钲鼓声声,旌旗逶迤,羽檄飞大漠,战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故城落日,寒夜巡更的刁斗,鲜血染红的白刃……出师、失利、被围、死斗《燕歌行》写了,这样一场边关战事。气势雄浑悲壮,惊天动地。战士拼死力战,将军轻敌骄逸,对比鲜明,力透纸背。1/9一、导入新课出塞(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诗人以雄劲的笔触,对当时的边塞战争生活作了高度的艺术概括,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但意境雄浑深远,耐人寻味。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这节课我们就一同穿越历史,走进那“大漠穷秋塞草腓”的盛唐边塞,去聆听那“战士军前半死生”的战争悲歌,这是唐代边塞诗人高适的作品---《燕歌行并序》中的诗句。一听高适,大家好像不太熟悉的样子,但在边塞诗中,高适是比较重要的人物。为什么平时没太提及高适呢?包括历史当中,核心的原因是因为高适一生过的比较顺遂。无论是李白、杜甫、杜牧、李商隐,好像他们的人生都有些悲惨。越是这种不顺遂的人生,越可以作为高考作文的论据,有才华、人生不顺、死得惨。而越是顺遂的人生、无遗憾的人生,反而不太会受到关注。二、作者介绍边塞诗人--高适高适(约700年一约765年),字达夫、仲武,汉族,河北蓨(tiáo)县(今河北景县南)人,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渤海县候,世称高常侍。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有《高常侍集》等传世,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后人把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为“边塞四诗人”。“雄浑悲壮”是高适的边塞诗的突出特点。其诗歌尚质主理,雄壮而浑厚古朴。高适少孤贫,有游侠之气,曾漫游梁宋,躬耕自给,加之本人豪爽正直的个性,故诗作反映的层面较广阔,题旨亦深刻。高适的心理结构比较粗放,性格率直,故其诗多直抒胸臆,或夹叙夹议,较少用比兴手法。作者边塞诗风格: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高适诗歌的注意力在于人而不在自然景观,故很少单纯写景之作,常在抒情之时伴有写景的部分,因此这景带有诗人个人主观的印记。三、解题2/9①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旧题,前人曹丕、萧绎、庾信所作,多为思妇怀念征夫之意。高适的《燕歌行》是写边塞将士生活的,他是第一个用燕歌行曲调写此题材的。②“燕”是战国时期一个国家的名字,地域在今河北省北部。可能就是那一带的民歌曲调。③“歌行”是一种诗体,属“古诗”。句数及每句字数无定,音节格律也比较自由,易于叙事抒情,一般篇幅比较长。四、背景介绍开元十八年(730)五月,契丹及奚族叛唐,此后唐与契、奚之间战事不断。开元二十三年,张守珪因与契丹作战有功,拜辅国大将军兼御史大夫,遂恃功骄纵,不恤士卒。开元二十六年(738),其部将败于契丹,张守珪却隐瞒败绩,虚报战功,并贿赂奉命前去调查的牛仙童。高适从“客”处得悉实情,乃作此诗以“感征戍之事”。五、知识支架歌行体“歌行”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是初唐时期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歌行体”为南朝宋鲍照所创,鲍照模拟和学习乐府,经过充分地消化吸收和熔铸创造,不仅得其风神气骨,自创格调,还发展了七言诗,创造了以七言体为主的歌行体。明代文学家徐师曾在《诗体明辨》中对“歌”“行”及“歌行”作了如下解释:“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曰歌;步骤驰骋,疏而不滞者曰行;兼之者曰歌行。”“歌行体”诗歌在格律、音韵方面冲破了格律诗的束缚,平仄不拘,可以换韵。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句式,富于变化。把记人物、记言谈、发议论、抒感慨融为一
立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