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美学原理A卷一、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美在生活”,你是如何理解的?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美在生活,美是主客体之间的关系,认为“任何事物,我们在哪里面看得见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任何东西,凡是显示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坚持现实生活高于艺术,艺术的目的和本质就在于再现生活。二、柏拉图认为美的本质和根源在什么地方?(填空)美的本质是理式,艺术的本质是摹仿“理式”,是要超越自然界的感性事物的存在,寻找一个关于世界普遍事物的共同的定义,达到一种哲学本质的抽象。三、审美经验包含了哪些最主要的要素?(填空)直观,想象,情感四、中国传统美学的主要来源?儒家、道家、佛家中国古代对美的看法,既有异,又有同。所谓“同”,即儒,道,佛各家相通相近、殊途同归,末异本同之处,或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中颇为流行,占主导位置的观点,儒家尚礼,“礼之用,和为贵”,“中和”为美,是儒家美学另一份独特贡献。《论语·学而》记载孔子弟子有子的话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有子这段话是符合孔子思想本义的,与佛,道鄙薄文饰相比,儒家特别重视形式美,在以“文”为美的纯形式美论之外,儒家还论述了内容的合适表现美和目的形式美,如孔子说:“辞达而已”。辞多则史,少则不达。道家认为美的本质是“道”。“道”具有一系列特征,美也呈现出一系列形态,“道”超越形色名声,因而,经验之美是有限的,不是至美;无限之美恰恰是不可经验性的,“至味无味”,“至乐无乐”。据此道家论述了“无为”之美,“无声”之美,“无形“之美、”无言“之美,”无味“之美,。佛家美论从缘起论出发认为“色即是空”,物质世界的美没有恒常不变的道理,是空幻不实的,人对物质世界美好事物的贪爱执取时引起人生无限痛苦的根源,在强调破除对物色之美的愚痴贪爱的基础上,佛家又提出了观照美色时“于相破相”的“不净观”。佛家反对世俗之美,但“中观”的思维方法使其又肯定涅槃之美、“法喜禅悦”之美,佛家对现实之美的变相肯定,除了以“圆”为美外,还以光明为美。五、艺术想象的基本结构包括哪些主要内容?(填空)艺术家,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接受六、亚里士多德对“美是什么”,他是如何理解的?摹仿说,肯定现实世界的存在,摹仿现实的艺术也是真实的,而且是更高的真实。通过艺术的摹仿能揭示生活现象后面的本质东西,美是有机的整体七、为什么说艺术美是审美意识的物化和外化形态?第一、艺术美是艺术作品的美,是最典型的美。第二、艺术来源于生活,但不等于生活。第三、它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八、为什么说艺术创作是“寓教于乐”的最好形式?寓教于乐是衡量艺术作品的重要标准之一,但并不代表艺术作品都要完全遵循它。原因:寓教于乐是古罗马诗人、文艺理论家贺拉斯在《诗艺》中提出的有关诗的作用的一个重要观点,即诗应带给人乐趣和益处,也应对读者有所劝谕、有所帮助。贺拉斯提出“一首诗仅仅具有美是不够的,还必须有魅力”,这样才能发挥艺术的教化作用。“教”,既指社会道德教育,又指文化开发,诗的“教”的功效应是崇尚美德、简朴、正义、秩序和法律,应促使人接受文明,为人神划界,为夫妇立定礼法。教是目的,教必须通过乐的手段才能实现,教化功能在诗和艺术作品中不应脱离使人获得愉悦的具体形象,欣赏者总是在审美体验和审美感受中得到陶冶、教化的。“寓教于乐”说同时也揭示了艺术的本质特征:艺术中所包含的普遍性的真、善、美必须通过明晰的个性化,转化为个体感性可以直接接受的形式,艺术作品必须是形式与内容的美的融合、统一。诗人如果想做到“寓教于乐”,要加强自身的人格修养和心灵净化,同时应严肃对待艺术创作,遵循特定规范,既顺应读者习惯,又左右读者的心灵和审美情感,引导读者趋善避恶。“寓教于乐”思想对18世纪启蒙运动以及古典主义的文艺理论和文艺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仍是衡量艺术作品优劣的标准之一。九、美学研究的对象包括哪些内容?1美学是以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为研究对象的,是研究人与现实之间的审美关系的一门学科2美学研究的范围包括,审美客观——美的现象;审美主体——主观的美感;以及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关系和审美关系的物化形态(艺术)十、为什么说现当代人的生命被机械化?1法国学者柏格森提出2他认为生命的本质在于不断创造,而生命的反面,则是僵硬、呆滞、机械化。3喜剧性产生的原因,正在于动作、姿态、形体的机械化。4这种说法不能囊括所有喜剧产生的原因。十一、为什么说艺术家的集体无意识是他们创作的冲动源泉?1集体无意识说是由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的;2他认为"集体无意识"是由遗传保存下来的一种具有人类普遍性的、潜藏于意识深层的朦胧精神;3艺术家正是在"集体无意识"的驱动下进行创作的,艺术起源于集体无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