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会计学路基高度:横断面上设计高程与地面高程之高差(ɡāochà)。路堤:设计高程大于地面高程。路堑:设计高程小于地面高程。纵断面设计内容:坡度及坡长竖曲线忽上忽下4.山岭重丘区:纵坡设计应考虑(kǎolǜ)填挖平衡,移挖作填。二、最大纵坡注:城市道路相应降低1%。特殊情况:(1)地形困难,增加1%(2)冰冻地区(dìqū),不超过8%(3)大、中桥≤4%,桥头引道≤5%(4)隧道内≤3%(≤50m的除外)(5)非机动车道:平原微丘区2~3%,山岭重丘≤4~5%1.高原为什么纵坡要折减?在高海拔地区:发动机的功率下降驱动力降低,爬坡能力(nénglì)下降。冷却水易于沸腾破坏冷却系统。2.《规范》规定:H≧3000m最大纵坡折减。折减后若小于4%,则仍采用4%。/////////////八、平均(píngjūn)纵坡1.定义(dìngyì):由路线纵坡与横坡组合而成的坡度。计算公式:陡坡+小半径平曲线,宜采用小的合成坡度。特别是下述情况,其合成坡度必须小于8%。①在冬季(dōngjì)路面有积雪结冰的地区;②自然横坡较陡峻的傍山路段;③非汽车交通比率高的路段。例如:某二级公路,有一平曲线半径为250m,超高横坡为8%,该路段纵坡度为4.8%,则合成坡度为第三节竖曲线(qūxiàn)i的符号:上坡(shànɡpō)为+下坡为-2.竖曲线(qūxiàn)的作用:/采用(cǎiyòng)与地形条件吻合的指标,显得舒展自然Ai2竖曲线(qūxiàn)外距E:3.竖曲线(qūxiàn)上任意点设计标高计算/视距长度(chángdù):凸形竖曲线(qūxiàn)最小半径和最小长度:设置(shèzhì)凹竖曲线的主要目的:缓和行车的离心力,确定R时,应以离心加速度为控制指标。(1)当L<ST:(2)当L≧ST:2.跨线桥下行车(hángchē)视距要求由②L≥ST时由(四)凹形竖曲线(qūxiàn)最小半径和最小长度三、逐桩设计高程(gāochéng)计算2.竖曲线要素(yàosù)的计算公式:变坡角ω=i2-i1曲线长:L=Rω切线长:T=L/2=Rω/2外距:直坡段上,y=0。x——竖曲线上任一点(yīdiǎn)离开起(终)点距离;2.计算(jìsuàn)设计高程K5+100.00:位于(wèiyú)下半支K5+100.00:位于(wèiyú)下半支作业:某二级公路一路段有三个变坡点,详细资料如下:变坡点桩号设计(shèjì)高程竖曲线半径K12+450172.5135000+950190.0134000K13+550173.5133000试计算K12+700~K13+300段50m间隔的整桩号的设计(shèjì)高程值。(二)平、纵线形组合设计(shèjì)要点:2.直线(zhíxiàn)与纵断面的组合(2)平面直线与竖曲线(qūxiàn)组合要素(凸型直线、凹型直线)(2)平面直线(zhíxiàn)与竖曲线组合要素(凸型直线(zhíxiàn)、凹型直线(zhíxiàn))(3)直线(zhíxiàn)与纵断面应避免的组合纵断面上:避免能看到纵坡起伏三次(sāncì)以上。3.平曲线(qūxiàn)与纵断面的组合良好(liánghǎo)组合/平曲线的中点与竖曲线的顶(底)点错开不超过平曲线长度的1/4时,仍然可以(kěyǐ)获得比较满意的外观。若做不到平、竖曲线较好的组合(顶点的重合),则宁可把平竖曲线分开相当距离(不小于3s行程),使平曲线位于(wèiyú)直坡段或竖曲线位于(wèiyú)直线上。若平、竖曲线半径都很大,则平、竖位置可不受上述限制。②平曲线与竖曲线大小(dàxiǎo)应保持均衡②平曲线(qūxiàn)与竖曲线(qūxiàn)大小应保持均衡平曲线和竖曲线其中一方(yīfānɡ)大而平缓,那么另一方(yīfānɡ)就不要形成多而小。一个长的平曲线内有两个以上竖曲线,或一个大的竖曲线含有两个以上平曲线,看上去非常别扭。竖曲线含有(hányǒu)两个以上平曲线③平、竖曲线(qūxiàn)应避免的组合计算行车速度≥40km/h的道路(dàolù),应避免在凸形竖曲线顶部或凹形竖曲线底部插入小半径的平曲线。(三)平、纵线形组合与景观的协调(xiétiáo)配合3.可采用修整、植草皮、种树等措施(cuòshī)加以补救。不破坏就是(jiùshì)最大的保护5.放缓边坡或将其变坡点修整圆滑,使边坡接近于自然(zìrán)地面形状,增进路容美观。6.应进行综合绿化处理(chǔlǐ),避免形式和内容上的单一化,将绿化视作引导视线、点缀风景以及改造环境的一种技术措施进行专门设计。7.保护(bǎohù)野生动物。第七节纵断面设计(shèjì)方法及纵断面图JD5R=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