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提问的误区.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7KB 金币:14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浅议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提问的误区.doc

浅议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提问的误区.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4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1-浅议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提问的误区摘要课堂提问现在已经引起广大教师的重视,尤其在当前正在开展的新课程课堂教学研究之中。但笔者发现在提问的过程中常有一些不合适的做法,这些做法不仅影响了教师个人教学水平的提高,也影响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对此,我个人有一点体会,现整理出来,和广大同行商榷。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提问误区课堂提问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启发学生思维、传授基本知识,控制教学过程,进行课堂反馈的一个重要手段。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成败。可以说,没有好的提问就不会有成功的教法,也就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1]从学生这方面来看,因为提问式教学设置了种种问题,与其原有的认知结构产生了矛盾,所以形成了学习的内驱力,激发了???习的动机。当有了学习的动机,又有教师设计的问题作为思维的航标,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就能启发思维,培养思维能力。从更长远看,在解决问题这一步骤和过程中,不仅获得了知识,更重要的是逐渐养成了良好的思维习惯,学会了思维的方法,最终形成质疑、提问的能力和习惯,达到自能读书的目的。同样,对于教学的主导者教师来说课堂提问也有着积极的作用。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答问时反馈出来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方法,协调教学活动,或及时改变教学内容,或及时调整教学进度,或改进教学方法,从而使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因此,慎重地对待课堂提问应该是每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切不可把提问当作课堂教学的点缀,只求表面上轰轰烈烈,而不讲求实效。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和听课过程中,注意到-2-一些现象,有一些体会,总??为课堂教学提问的误区问题,不妥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一、误区表现1、只提问,不评价,没有适当的、鼓励的评价提问中的评价,先要肯定学生回答得对不对,通常教师应复述一遍完整的答案,不能用学生的回答代替教师应做的工作。然后要评价好不好,无论是赞赏还是批评,都要对事不对人。有的教师在学生回答之后,就让其坐下,并立即转入另一项活动,有的甚至不请其坐下,使学生处于尴尬境地,坐立不安,学生到底回答得对不对,好不好,只有教师自己知道。还有的教师在评议时常常涉及学生的个性品质,并爱与其他学生作比较性评价,这就有可能给提问带来事与愿违的后果。2、问题太难或太易,不是难易适中比如,有的老师这样提问:"同学们,这篇课文告诉了我们什么呢"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如何回答可以说答案有无数个,课文???诉我们的信息很多,任意说一个都可以。但学生无从下手,竟难以回答,结果导致冷场。相反地,问题过小、过浅、过易也是不可取的。这类问题通常以两种形式表现出来,一种是极简单的是不是对不对之类的选择问,一种是极肤浅的填空问,有的教师一节课下来能问十几个"是不是""对不对",这种习惯会导致大量有意义时间的丢失,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率。3、提问过于笼统或虚无缥缈,捉摸不定教师提问的语言表述用词要准确,语气要恰当,提问的目的要明确,要求学生回答什么要清楚,不能模棱两可,有歧义,影响学生准确的回答问题。如某教师讲朱自清的散文《春》,其中有对春天的山、水的描述。为了让学生理解春天里河水的"水涨起来了",提了一个问题的问学-3-生:"冬天的水是怎样的呢?"这个问题就不够明确。教师的意思是想要???生答"冬天水枯了"来反衬春天水涨的描述。由于问题不够明确,学生可以答:"冬天水清亮了","冬天水冷","冬天水结了"等等,不容易一下想到"冬天,水枯了"。4、学生只是被动,而不是主动地提问5、提问只是一问齐答,没有顾全层次六.提问只注意结论,而忽视对学生思维过程的考查二、误区分析问题过大、过深、过难,或跨度太大,导致学生思维不能适应,或不能回答,或乱答一通,最后只好教师自己回答。从表面看,虽然也完成了提问的形式过程,但只是在学生的陪衬下表演了老师的高明,于教学两方面都是无益的。这类问题没有任何思考价值,学生不假思索即能对答如流,表面上看我呼你应,我问你答,这样不仅无助于思维能力的锻炼,而且在表面上看似繁荣的背后,会养成浅尝辄止的不良习惯。关于提问内容难和易这对矛盾,北京市特级教师宁鸿彬有一段相当精彩的论述:"教师提问的内容,如果过于浅显,则学生无需动脑;如果过于深奥,则学生无从动脑",诚如宁鸿彬老师所言,问题不能太难,过于深奥的问题会让学生望而生畏,乃至望而却步,从而失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和信心。宋代学者张载说:"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在学习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至关重要的,能提出问题才是创新能力的源泉。陶行知也说:"仿我者死,创我者生"。新课程方案中也指出:"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因此,在课堂上,不只是老-4-师按照自己的思路提问,要求学生回答,最好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