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手造就高效课堂.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2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8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放手造就高效课堂.doc

放手造就高效课堂.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科学放手造就高效课堂——2013年南浔区小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90学时集中培训心得南浔区双林镇镇西小学陈雅琪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指导思想已深入课堂多年,但在真正实施时,大多数情况下还是老师在掌控着课堂。在词汇和语音教学时,老师领读,学生跟读;在对话教学时,老师问,学生答,练习最多的是老师。这样的现状是出于老师对学生学习能力的不信任,扶得太多,以至于放不了手。我在课堂中就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每每想改,却力不从心。今天听了郑文老师精彩的讲座,突然茅塞顿开。郑老师讲了5个多小时的讲座,让我受益颇多。而其中郑老师的“四不要”,让我印象最为深刻。下面我就自己对这四不要的理解,简单得谈一谈自己的体会。一、学生练为主,老师讲解为辅。这让我回想起我初一开始学习的英语,当时最讨厌上语法课,枯燥乏味是我对语法课的唯一印象。而我们的学生是从三年级开始学习英语,小孩子活泼好动,喜欢生动形象的东西,更不可能对语法感兴趣了,那么老师讲解语法知识的效果肯定是不太理想的。就如郑老师举得例子:“Howareyou?”不会去教学为什么用are不用is,然后延伸到人称代词与相应系动词的搭配。孩子们记住了这样的句型,无非是通过多听,多读。语感也是通过多听、多读来培养的。不管是听、说,还是读、写,学生练习在课堂中所占的比例应该超过50%,通过学生的练习、反馈,发现问题并及时去改正,才是让学生把握学习自主权,更好得掌握知识的有效途径。二、减少老师不必要的重复的示范,放手让学生自己练习。我们在和别人真正对话时,不可能总在问,也不可能总在答。而我们在教学一个新句型时,如Whereareyoufrom?为了让学生回答I’mfrom…我们可能要重复地问这个句子,老师这样的练习就没有意义了。在这里我们就可以充分利用一些人物头饰等媒介,来让学生与学生对话。如果能创设一个真实的情景,形成一个话题就更好了。也可以把前面学习的如Hello.--Hi./What’syourname?—Myname’s…放进去,来丰富话题,实现交流。三、培养领头羊,引领全班的英语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在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等环节中,好学生经常起到示范作用。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在好学生展示好后就跳到下一环节,没有给其他学生练的机会,那么课堂就仅仅是这几个好学生的课堂了,这与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的课程基本理念就相左了。只有让好学生改变他们的理念,让他们积极帮助其他学生。在他们当中开展手拉手结对,你心中的英语小明星等活动,从而以点带面,促进全班的英语学习。我在上学期就开展过这样的活动,期末测试时部分学生的英语成绩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小老师们甚至比他们自己更开心,虽然奖品只是一本小小的英语簿,但我从他们的笑容中看到了成就感,同学之间的关系也变得更加和睦、亲密了。四、有效提问的设计使课堂更具魅力。在平时上课时,集体回答的现象经常出现,如老师常问:“Howareyou?”大家齐声回答:“I’mfine,thankyou.”即使有同学不是很舒服,也跟着一起这样回答.诸如这样的现象举不胜举,齐声回答“Yes”或“No.”为提问而提问,而忽视了提问是为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服务的。全体学生的集体操练过多,会使课堂显得机械而枯燥,学生往往滥竽充数的可能性大,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设计有效的课堂提问,是我们在教学设计中要下功夫去琢磨,去探究的。郑老师的讲座仿佛一个宝藏,我所挖到的只是冰山一角。尽管如此,未来的路上,我的方向更加明确了。我要从下方面努力:1.认真钻研教材,研读教学用书,学习教学目标。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目标。2.充分利用手上的教学资源,为生动课堂,提高教学效率助力。3.加强对写的重视与练习。在下学期开始,先复习26个字母的书写,务必让每个学生都过关。4.认真学习2011版新课程标准,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践到课堂教学中去。5.在词汇教学伊始,就出示该词汇的正确发音,让学生在课内外上多听多练,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作为小学英语老师,我们无疑是有压力的。社会、学校、家庭都给予我们期望。作为小学英语老师,我们无疑是幸福的。有那么多培训的机会,有那么多专家名师们毫无保留地将他们的经验教给我们。甚至把他们花了很多时间准备,打磨的教学资源都留给我们。而我们获得了这些资源,不为占有,只为学习。没有正确理念的引领,模仿也将失去灵魂。只有将这些资源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在教学中加以运用或改进,自己才能真正地成长,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