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国际贸易分工理论优秀文档.ppt
上传人:天马****23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PPT 页数:67 大小:209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第三章国际贸易分工理论优秀文档.ppt

第三章国际贸易分工理论优秀文档.ppt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57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三章国际贸易分工理论所谓国际贸易分工理论,就是有关国际贸易发生的基础、决定国际贸易总量、构成、方向即国际贸易模式等的系统说明,它是贸易政策的理论依据。对国际贸易的理论说明分为两大分支: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国际经济贸易的理论;二是西方资产阶级国际贸易理论。熊彼特,《创新经济学》,“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只是经济动物”;“不断创新才是企业家,而不是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金.博尔格,《新国际贸易学》,“所有二战以后的理论都是对熊彼特理论的完善”马克思国际经济贸易理论马克思的国际价值理论马克思:经济不发达国家在与发达国家进行贸易时,这种国家所付出的实物形式的物化劳动多于它所得到的,但是它由此得到的商品比它自己所能生产的更便宜。自由贸易和保护贸易理论西方国际贸易分工理论以自由贸易为主线西方国际贸易分工理论以自由贸易为主线西方国际贸易分工理论经历三个发展阶段古典贸易理论绝对优势理论首先,一个国家的要素比例不是不变的,而是会发生变化的。反之,逆差造成国民收入量和就业量减少。局部均衡分析(商品供求和封闭经济中的市场均衡)贸易使无差别曲线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萨缪尔森:“只有少数著作家才能得到雅俗共赏的好运气,而李嘉图就是那些少数人中的一个。因此,你们加入进来吧,经济结构的改进没有必要。三、生产要素禀赋理论和新要素理论其次,随着专业化分工,两国能够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可以获得规模经济效益。一、所依赖的前提条件过于严格(所谓九大假定)赫克歇尔1919年,《对外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中提出;主张国家积极干预对外贸易,实行“奖出限入”政策和措施,从而达到垄断国内外市场,获取超额利润的目的。②坚持劳动价值论,假定所有的劳动都是同质;对谜的解释,深化了对要素禀赋的认识主张国家积极干预对外贸易,实行“奖出限入”政策和措施,从而达到垄断国内外市场,获取超额利润的目的。根据萨缪尔森定理,如果各国都以各自的生产要素禀赋比率差距为基础进行贸易,其结果是贸易前相对丰富的要素价格上涨,相对稀少的要素价格下降。熊彼特,《创新经济学》,“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只是经济动物”;绝对成本和绝对利益(参见教材16页)绝对优势理论的评价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见书19页)比较成本是对各国产品的成本作相对的比较,这是比较成本思想的精髓。(见教材18-19页)首先,按比较成本原理进行生产的国际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产品产量,从而增加社会财富。其次,随着专业化分工,两国能够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可以获得规模经济效益。第三,具有相对优势的国家可以节约劳动力。比较成本理论的科学性比较成本理论的局限性二、把多变的经济形态抽象成静态的状态,忽视了动态分析三、忽视了国际分工中生产关系的作用机会成本定义一般均衡分析机会成本不变的PPC机会成本递增的PPC机会成本递减的PPC(二)需求方面:社会无差异曲线(CI)局部均衡分析(商品供求和封闭经济中的市场均衡)局部均衡分析(商品供求和封闭经济中的市场均衡)贸易保护理论重商主义的论点是否正确?幼稚工业保护理论凯恩斯贸易保护理论对外贸易乘数理论绝对成本和绝对利益(参见教材16页)三、忽视了国际分工中生产关系的作用D自由贸易和保护贸易理论西方国际贸易分工理论经历三个发展阶段所谓绝对优势,是指一个国家生产同一单位的某种商品所使用的资源少于另一个国家同类商品的生产,这个国家在这种产品的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美国经济学家塞缪尔森在H-O理论的基础上进行了完善,认为国际要素价格均衡化不仅是一种趋势,而且是一种必然。结论:虽然生产要素在国际间不能自由流动,但在国际间商品的自由流动将会导致这两个国家的工人取得同等的实际工资、资本获得同样的利息、土地获得同样的报酬。首先,一个国家的要素比例不是不变的,而是会发生变化的。绝对优势理论的局限性在于不能解释国际贸易的全部,而只能说明国际贸易中的一种特殊情形,即具有绝对优势的国家参与国际贸易和分工能够获益。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阶段博尔格,《新国际贸易学》,“所有二战以后的理论都是对熊彼特理论的完善”对谜的解释,深化了对要素禀赋的认识二、把多变的经济形态抽象成静态的状态,忽视了动态分析由于国际价值决定的特点,使得参加国际贸易的双方都能获得利益一是各国各种生产要素的禀赋即经济资源的拥有状况。但生产力总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下发展的,因而国际分工的实质和内容不能不受社会生产方式的制约。赫克歇尔1919年,《对外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中提出;1933年,瑞典经济学家(赫的早期学生俄林),《区际贸易和国际贸易》。因为这一理论最早由赫提出,因此该理论被称为赫-俄理论,或简写成H-O理论。鉴于俄林在国际贸易方面的贡献,1977年他因此获得诺贝尔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