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章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1 (2).ppt
上传人:qw****27 上传时间:2024-09-12 格式:PPT 页数:157 大小:7.4MB 金币:15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章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1 (2).ppt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章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1(2).ppt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147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5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二章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定义:§1控制系统的微分方程模型1.1数学模型方程的建立(3)消去中间变量i,得到最终的方程。例2-1-2(2)利用物料(能量)平衡式:把(2-1-4)代入(2-1-3)可得:(4)增量化步骤:3.改变后的动态方程式减去稳态方程(2)-(1),得到增量方程式。(5)线性化方法:根据公式对(2-1-6)式中的非线性项(2-1-4)线性化。将此式在平衡工作点(h0)处展开成泰勒级数,并忽略增量Δh的高次项,则非线性的函数即近似为:设例2-1-3把(2-1-4)式线性化考虑到平衡关系式:(6)无因次化步骤:总结:▲方程处理:1.2线性系统的特性和分析均匀性:1.3纯滞后特性§2控制系统的状态空间模型2.1状态空间的基本概念对于线性定常系统,其状态方程的基本形式为2.2状态空间方程的建立(2)基本定理:(3)定义状态向量、控制向量和输出向量(4)可将2阶微分方程表示的系统写成2个一阶微分方程组的形式得到归纳建立状态方程的步骤:例2-2-2建立模型:(3)选择系统的状态变量X、控制变量U和输出变量y(5)列写输出方程注意:§3控制系统的复域数学模型它的常用基本性质:位移(滞后)定理几种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2)一阶惯性(滞后)环节:(3)二阶环节:(4)高阶环节:(5)积分环节:(7)PID环节:(8)纯滞后环节和带有纯滞后的一阶环节:注意:3.2方块图3.2方块图1、方块图中的基本符号(2)相加点2、方块图的基本连接形式(2)并联(3)反馈若正反馈:例2-3-1(2)求Y(s)/F(s),(3)求E(s)/X(s)(4)求E(s)/F(s)例2-3-23.3方块图的等效变换规则2、分支点可交换4、相加点后移,乘G;相加点前移加除G(2)前移:5、分支点后移,除G;分支点前移,乘G(2)前移:总结:例2-3-3Y(s)Y(s)Y(s)3.4信号流图信号流图是由节点和连接两节点的支路组成。1、术语(和传递函数术语对照理解)(2)支路:连接两节点间的定向线段。(4)通路:沿箭头方向,穿过各相连支路的途径。注意:通路和回路的区别。X12、基本运算规则(3)自回路3、梅逊(Mason)公式例2-3-4R例2-3-4(3)例2-3-4(4)梅逊公式例R-C梅逊公式求C(s)梅逊公式求E(s)梅逊公式求E(s)G1(s)梅逊公式求E(s)信号流图例2-3-5例2-3-5(2)例2-3-5(3)例2-3-5(4)(2-3-1)例2-3-5(6)例2-3-5(7)例2-3-5(8)例2-3-6例2-3-7§4数学模型各种表达式之间的对应关系4.1微分方程和传递函数相应的传递函数是4.2微分方程和状态方程1、输入函数不含导数项(2)用矩阵表示为:例2-4-12、输入函数含导数项若要求得到的状态方程和输出方程的形式为与(2-4-1)比较,所以新变量应取这对一般高阶系统同样适用。(2)写成矩阵形式例2-4-24.3状态方程和传递函数(阵)有一2输入2输出的系统:见图:例2-4-3求(1)对象的传递矩阵(2)闭环控制系统的传递矩阵2、由状态方程求传递矩阵(函数)初始条件为零时,两式的拉氏变换为例2-4-4因此传递函数(单输入单输出系统)为:4.4状态方程间的变换与梅逊公式总增益:1写成矩阵形式:二、传递函数【例】则得状态变量图如下:列写状态方程:【例】分子分母都除以S【例】∫3、迭代程序法可画出状态变量图:【例】基本单元写成矩阵形式可知:系统状态变量的选择,不一定要在物理上是可测量的,例如选择作为状态变量,这从数学上讲是非常自然的。但从工程上说变量的导数项难以测量,而在最优控制或其他一些控制中,又要求用状态变量作为反馈信息,所以,在工程实际中,要尽量选择易于测量或计算的参数作为状态变量,如选择h1、h2作为状态变量。描述同一系统的不同的状态方程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它们的统一性又表现在哪里?2、状态变换中特征值的不变性代入上式得对于n×n矩阵A,值得注意的是,例2-4-4本章小结: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