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课讲学稿课题《十五从军征》课型展示课执笔人张晓霞审核张振华王炳丽讲学时间:2课时第周第学案教师寄语从军行(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教学目标1、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2、能运用联想和想象,深入诗歌理解诗句含义,体会诗歌的艺术境界。(难点)3、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不幸,加强对和平生活的热爱。4、在熟读的基础上,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体会诗的意境。学习过程学生环节导入新课:我国古典诗词源远流长,浩若繁星。在这笔丰厚的文学遗产中,反映战争的作品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今天来看一看这两首诗歌又是从哪方面来反映战争的?自主学习:一、读课文,划出重点字词,先在本子上写两遍,然后完成下题1、注音:冢()窦()雉()舂()羹()贻()2、解释下列词语始:冢:窦:旅谷:舂:贻:3、作者简介乐府诗:乐府,原是古代掌握音乐的官署,汉武帝时规模较大。后来将其演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1、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2、交流自己了解了课文的那些内容。(小组完成)研读赏析1)这是一位15岁参军,80岁才得以回乡的老兵,这首诗的开篇第一句就给我们介绍了老人一生的经历。那么表现战争时间长的句子是什么?从中你还可以体会到什么?体会一下他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2)虽然经历了艰辛,但总算是活着回来了,这毕竟是可喜的事。道逢乡里人,便向人打听“家中有阿谁”。乡里人是怎么告诉他的?3)可是这样的打击才刚刚开始。80岁的老人拄着拐杖,一步一步,由远及近,走进自家小院,他看到了什么?4)这就是他现在的家,剩下的只有?他曾经的家人哪儿去了?这番情景让你感受到了什么?(无限凄凉)5)在这样的家中,80岁的老人是怎么生活的?读5、6段,这样的饭菜,吃起来是什么味?6)、面对这一切,他只能(生读句子)。他在哭泣什么?他为什么哭泣呢?讨论探究(探究主旨)1、请同学有感情地读出自己所喜欢的诗句,及喜欢的理由。2、诗歌是怎样揭示出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的?3、你是怎样看待战争的?巩固运用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冢()累累()狗窦()雉()舂()谷羹()饭贻()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始:归:冢:舂:持:旅葵:羹:贻:3.按要求填空。(1)本诗选自《》。(2)本诗中表现从征历时之久的诗句是————;描写久经征战的士兵归来时家中凄凉景象的句子是————;暗示老人孤苦哭伶仃,无依无靠的诗句是————。4.本文主人公家里还有哪些人?(用原文回答)5.本文运用了哪些描写?有何作用?6.诗歌的主题在于表现————————————————————————————。拓展延伸默写一首课外关于战争的古诗。课堂反馈通过这首诗,你对战争又有哪些新的认识?反思:教师环节教师导入,学生背诵有关战争的古诗。学生自主完成,教师订正。第二课时导入: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始终有战争在相随,无论是哪一个朝代都有战争的刀痕,印在文学的诗词中,反映战争的作品便不可封盖地长成为一颗艺苑奇葩。其中无论是用剑和心抒写的豪情,还是用弓和刀叙述的征战,或是用白发和眼泪表达的思念……都像晶莹、细润的珍珠撒在诗海的托盘上,让人长吟,使人苦叹,让人流泪,使人感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首《出塞》。一、交流资料1、王昌龄(689—757):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字少伯,京兆万年人。安史之乱,避难江淮,为濠州刺史闾丘晓所杀。他是盛唐时期最负盛名的诗人之一,有“诗家天子”之称。七绝与李白齐名,被视为“神品”。代表作有《从军行》、《出塞》、《闺怨》、《芙蓉楼送辛渐》等。2、飞将:指汉代飞将军李广,李广曾任右北平太守,因其英勇善战,匈奴称其为“汉之飞将军”。3、阴山:即阴山山脉,起自甘肃,延绵内蒙古,是古代中原地区北方的屏障。4、互文: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对独立的语言结构彼此拼合,相互补充,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内容二、诵读诗歌,感知诗歌大意1、诵读:可教师范读、学生诵读、自由散读、全班齐读2、诗歌大意:《出塞》一诗描绘了边关无良将驻守,致使匈奴频繁入侵的情况,表达了诗人对战乱的痛恨和对良将的思慕。三、比较探究:1、请同学有感情地读出自己所喜欢的诗句,及喜欢的理由。2、这两首诗歌各是从什么角度出发来写战争的?(板书)四、学生小结五、作业1、背诵默写2、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