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安中学高二数学期中考试卷.doc
上传人:天马****23 上传时间:2024-09-1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92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高安中学高二数学期中考试卷.doc

高安中学高二数学期中考试卷.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高二年级2009-2010年下学期期中考试(理科)数学试卷总分:150分时间:120分钟命题人:刘家祖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题5分,共60分.在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1.=()A.B.C.D.2.名运动员进行项体育运动比赛,每项只设有冠军和亚军各一名,那么各项冠军获得者的不同情况的种数为()A.B.C.D.3、9件产品中,有4件一等品,3件二等品,2件三等品,现在要从中抽出4件产品来检查,至少有两件一等品的种数是()A、B、C、D、4、将红、黑、白三个棋子放入如图所示的小方格内,每格只能放一个棋子且三个棋子既不同行也不同列,则不同放棋子的方法有()A、576种B、288种C、144种D、96种5.掷一颗骰子,出现偶数点或出现不小于4的点数的概率是()A.B.C.D.[6.盒子中有10只螺丝钉,其中有3只是坏的,现从盒中随机地抽取4只,那么等于()A.恰有1只是坏的概率B.恰有2只是好的概率C.4只全是好的概率D.至多2只是坏的概率7.某气象台统计,该地区下雨的概率为,刮风的概率是,既刮风又下雨的概率为,设A为下雨,B为刮风,则=()A.B.C.D.0xy0xy0xy0xy8.参数方程(为参数)所表示的曲线是()。ABCD9.若圆的方程为(为参数),直线的方程为(t为参数),则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是()。A.相交过圆心B.相交而不过圆心C.相切D.相离10.圆锥曲线的准线方程是()A.B.CD.11、位于坐标原点的一个质点P按下述规则移动:质点每次移动一个单位;移动的方向为向上或向右,并且向上和向右移动的概率都是,质点移动5次后位于点(2,3)的概率是()A、B、C、D、12.有外形相同的球分装三个盒子,每盒10个.其中,第一个盒子中7个球标有字母A、3个球标有字母B;第二个盒子中有红球和白球各5个;第三个盒子中则有红球8个,白球2个.试验按如下规则进行:先在第一号盒子中任取一球,若取得标有字母A的球,则在第二号盒子中任取一个球;若第一次取得标有字母B的球,则在第三号盒子中任取一个球.如果第二次取出的是红球,则称试验成功,那么试验成功的概率为()A.0.15B.0.8C.0.54D.0.59w9.w.w.k.s.5.u.c.o.m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13、若,则的值是_______________.14.若点在以点为焦点的抛物线上,则等于_______________.15化极坐标方程为直角坐标方程为。16、已知直线与圆有公共点,且公共点的横坐标和纵坐标均为整数,那么这样的直线共有_______________条。三、解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74分.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17.(本小题满分12分)若3名男生2名女生站成一排,求:(1)男生甲必须站在排头或排尾的排法有多少种?(2)3名男生必须排在一起有多少种排法?(3)2名女生不能排在一起有多少种排法?(4)甲、乙、丙三人的相互顺序已定共有多少种排法?18.(本小题满分12分)已知10件产品中有2件次品.任意取出3件产品作检验(不放回),(1)求恰有一件次品的概率.(2)求至少有一件次品的概率.19(本小题满分12分).已知直线的极坐标方程为,圆M的参数方程为(其中为参数)。(1)将直线的极坐标方程化为直角坐标方程;(2)求圆M上的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最小值。20.(本小题满分12分)已知中,(为变数),求面积的最大值.21(本小题满分12分).设为正实数,且,求证:22.(本小题满分14分)某电子玩具按下按钮后,会出现红球和绿球.已知按钮第一次按下后,会出现红球或绿球的概率都是,从按钮第二次按下起,若前一次出现红球,在下一次出现红球、绿球概率分别为,;若前一次出现绿球,在下一次出现红球、绿球概率分别为,;记第次按下按钮后出现红球的概率为(1)求的值;(2)求的表达式.目录第一章总论...................................................................................11、项目名称及承办单位................................................................12、编制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