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通用15篇)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1教学内容:教材例3、做一做的内容教学目标:1、学生初步学会计算十几减7、6。2、使学生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计算退位减法的思考方法。重点难点:引导学生通过数据的观察直接说出想加算减法的思考过程。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1、口算11-814-913-815-911-917-912-816-82、看卡片,说出()里应填多少。6+()=128+()=135+()=117+()=149+()=166+()=133、12-8=4,说一说想的过程。二、新授1、出示例3。(1)观察画面,理解图意,用自己的语言叙述画面内容。(2)出示鱼缸画面,请学生数一数,鱼缸里有多少条金鱼?(13条)(移动画面,黑金鱼隐藏到水草后)再让学生猜一猜隐藏到水草后的红金鱼有几条?(学生分组讨论,说一说自己的'想法)(3)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列出算式。137=6谈一谈你是怎样想的10-7=37+6=133+3=613-7=6[谁有不同的想法?让大家看看你的算式,猜猜你是怎么想的?](4)小结:刚才大家动脑筋想出了四种不同的思考方法,这几种方法都很好。(5)改变题意:一共有13条金鱼,6条黑金鱼,红金鱼有多少条?(6)学生独立列式,并说一说思考的过程。13-6=7想:10-6=44+3=7还可以这样算;7+6=1313-7=613-6=7三、检测与反馈1、完成P14页的做一做第1题。[让学生口算,全班集体订正,个别题目让学生说说思考过程。]2、做一做第2题。[观察比较使学生感受想加算减法的简捷性。两个不同的减法算式利用的是同一个加法算式。]3、完成P14页做一做的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提问上下两个□间的关系。]四、总结并布置作业。板书设计:十几减7、613-7=613-6=710-7=37+6=1310-6=43+3=613-7=64+3=7还可以这样算;7+6=1313-7=613-6=7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的学习,在四种算法的比较中,学生已习惯使用想加算减法来口算,体会到了想加算减法的简捷性,体会到了算法的多样化。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2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边的特征;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的一些特征;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大量拼摆图形,发现图形可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化及联系,感受图形美;(2)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教学重点: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边的特征。教学难点: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教具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图形卡片、实物风车,学生准备:图形卡片、做风车的材料。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谈话引入教师出示一个风车,并以谈话引入:同学们看,这是什么?生:风车。师:你们喜欢风车吗?谁动手做过这样的风车?给大家介绍一下做这样的风车要用哪些东西?生:图钉、小棒、纸……生2:我来补充,要用正方形的纸。二、感受新知,观察比较1.师:你们说得很对,做风车的风叶要用一张正方形的纸,正方形上个学期跟我们见面了,是个老朋友了,请你回忆一下,上个学期除了正方形你还认识哪些平面图形?生:长方形、三角形、圆形……师:在这些图形中,哪些图形和正方形最相似?生:长方形。师:为什么?生:因为它们都有四条边,而且很直。生:因为它们都有四个角。[以亲切的谈话帮助学生回顾了旧知识,很自然地引出了长方形,找出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联系,方便了下面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的教学。]2.师:对,它们都有四个角、四条边。先来看长方形,它的四条边有什么特点?生:两条长边,两条短边。师:好,那我们先来看看两条长边,你发现了什么?生:上面的边和下面的边一样长?师:也就是两条长边一样长,你怎么知道的?我们一起来看看(师动手折)。你说的很正确,两条长边一样长。你们能说说两条短边会出现什么现象吗?生:自己动手折一折。师:除了用折纸的方法,还可以有什么方法知道两条长边、两条短边一样长?(用直尺或绳进行测量……)3.引导学生继续观察长方形的折痕。师:看,这是我们刚才折纸时留下的痕迹,老师用笔把它描出来。(师动手用红粉笔描)快看,一个大长方形分成了四个形状相同、大小相等的小长方形。换句话说,如果有四个形状相同、大小相等的小长方形就可以拼组成一个大长方形。[先让学生观察图形的边,得到一个猜想,并鼓励学生自己动手证明他们的猜想,体现了观察→猜想→证明的认知过程。对于学生可能用的多种方法,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