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新人教版必修2.ppt
上传人:天马****23 上传时间:2024-09-14 格式:PPT 页数:16 大小:1.4M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新人教版必修2.ppt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新人教版必修2.ppt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6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朱自清,字佩弦,号秋实,生于1898年,卒于1948年。原籍浙江绍兴。因三代人定居扬州,自己又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故自称“扬州人”。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称他“表现了我们四个亮点作品荷塘月色作者的行踪: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使国家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作为一个还没有掌握马列主义的知识分子,作者既对现实不满,又无法理解这样复杂的斗争形势,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于是“心里颇不宁静”,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忽然想到荷塘去,找一个幽静的环境平息自己心中的不平静。“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不能和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动时,便只有暂时逃避一击……”——朱自清《那里走》他找到宁静了吗?认真阅读课文4—6段,看看作者着重以哪些景物来写荷塘,写月色,写荷塘四面的?月下荷塘叠词传神地描摹出眼前之景,同时有一种韵律美,渲染出雅而不俗的语言氛围。用“歌声”比“清香”,“名曲”比“光与影”这是一种特殊的比喻—通感(指一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感觉的印象,即“感觉的相通与转移”)而这样的感觉也只有在静静的月夜下才感受得到,就更突出了宁静的氛围。作者的行踪:主题归纳荷塘月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