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1.1-荷塘月色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ppt
上传人:天马****23 上传时间:2024-09-14 格式:PPT 页数:96 大小:432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高中语文:1.1-荷塘月色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ppt

高中语文:1.1-荷塘月色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ppt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86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朱自清走进精彩课堂在北京清华园里,有一位学者独自漫步在月下荷塘边,他望望天上明月,看看月下荷花,闻闻淡淡荷香,一腔心绪凝结于荷塘明月,一腔情感倾泻在月下荷塘。他就是朱自清先生。今天,让我们与先生一起欣赏那美丽的荷塘月色,一起走进他复杂的内心世界。1.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2.揣摩语言,体会语言的抒情性,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3.学习本文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4.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的彷徨苦闷的心境和洁身自好,向往自由、美好生活的情怀。45673.词语释义(1)没精打采:采,神情、神色。形容精神不振,提不起劲头。(2)蓊蓊郁郁:形容树木茂盛的样子。(3)隐隐约约:指看起来或听起来模糊,不很清楚,感觉不很明显。(4)迷迷糊糊:指人混乱烦躁迷惑不清,也指浑浊不清。(5)别有风味:另有一种美好的口味。比喻事物所另外具有的特殊色彩或趣味。风味:原指美好的口味,引申为事物的特色。4.近义词辨析(1)风致·风骨原句: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风致”指美的容貌、举止和姿态。“风骨”指人的品格、气概或诗文书画雄健有力的风格。(2)斑驳·稀疏原句: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斑驳”也作“班驳”,指的是一种颜色中夹杂着别的颜色。“稀疏”指在空间或时间上的间隔远,不密集。(3)均匀·和谐原句: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均匀”是指分布或分配在各部分的数量相同,多指时间或空间间隔。“和谐”是指配合得适当,协调;或指和睦、融洽。(4)渴睡·瞌睡二者都与需要睡觉有关。不同的是:“渴睡”指极度困倦,急需睡觉,如“战士们夜以继日地奋战,简直渴睡极了”;“瞌睡”指由于困倦而进入睡眠状态,想睡觉,如“他经常‘开夜车’,以致白天一上课就打瞌睡”。(5)风致·标致二者都可以用来形容美好。不同的是:“风致”有两种意思,一种指美好的容貌和举止,一种指风味、风趣,它所适用的范围宽,可以形容人,也可以形容事物;“标致”形容女子姿态美丽,适用的范围较窄,只适用于女子。(6)渺茫·淼茫“渺茫”形容时地远隔,模糊不清,适用对象是“时、地”;“淼茫”形容水广远的样子,适用对象是“水”。5.成语辨用(1)没精打采·萎靡不振:二者都表示打不起精神来,没有生气。不同的是:“没精打采”表示没有精神,振作不起来的样子,程度轻一些,如“你看他那没精打采的样子,准是在家里挨了臭骂”;“萎靡不振”形容精神颓靡,意志消沉,程度重一些,如“近年来,他的精神一直萎靡不振”。(2)亭亭玉立·婀娜多姿:二者都形容姿态美好。不同的是:“亭亭玉立”形容女子修长的身材,也形容花木挺拔秀丽;“婀娜多姿”只形容轻盈柔美的姿态。6.文学常识朱自清(1898~1948),现代散文家、诗人。字佩弦,江苏扬州人,原籍浙江绍兴,文学研究会成员。学生时代即创作新诗,后从事散文写作。曾在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抗日战争结束后,积极支持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学生运动。1948年8月因病在北平逝世。著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其中优秀散文有《春》《背影》《荷塘月色》《绿》《威尼斯》等。有些诗作和散文表现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光明未来的期待。他的散文以语言洗炼、文笔秀丽著称。7.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27年7月,那时作者在清华大学教书,住清华园西院。文章里描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当时蒋介石叛变,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中国革命转入低潮,朱自清陷入了苦闷彷徨之中。他自己也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暂时逃避的方法”,认为“还是暂时超然为好”。但他毕竟又是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面对黑暗现实,又不能安于这种“超然”。这种心情,在当时的知识分子中很有代表性。不少有正义感的知识分子既不甘心沉沦,又不敢投入革命斗争。《荷塘月色》就是作者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8.《采莲赋》译文艳丽的少男和美貌的少女,摇着小船互相默默地传情;船慢慢地来回摇荡着,双方传递着酒杯;桨要划动,却被水草挂着,船要移动,就把浮萍分开了。那细细的腰肢,裹着洁白的绸子,走走退退,不住地回视自己的动作;春末夏初,叶正嫩花才开,恐怕水珠溅湿身衣,笑容微微,害怕船儿倾斜,提一提衣裳。9.结构图示10.通感的修辞方法“通感”是一种修辞方法,又名“移觉”,即用形象的语言,把一种感官的感觉移到另一种感官上,如本文写荷香,抓住荷塘的香气在微风的作用下与“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一样地时断时续的特点,以嗅觉的感知,唤起听觉的联想。“通感”可分为形容的通感(如下例①②③)和比喻的通感(如下例④⑤):例①:红杏枝头春意闹例②: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