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一、修订(xiūdìng)的背景重视(zhòngshì)修订:史无前例向89位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征求了意见;语文(yǔwén)、历史、思想品德以及地理课程标准向中宣部、外交部、中央党史研究室分别征求意见;就有关学科课程标准向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的委员征求了意见。5.修订把关。组织代表审议。组织了各学术领域的专家、教研员、教师、校长154位。其中,两院院士和著名学者20余人,一线特级教师36人,审议工作具有权威性和代表性。严格审议程序。设计了综合审议、学科审议、再综合审议、投票表决的基本程序。这次特别强调了综合审议,跨学科的整体把关。加强专业咨询。课程教材专家咨询委员会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进行了专业咨询、24位院士和著名学者。二、修订(xiūdìng)关注点2.坚持能力为重我国基础教育重“双基”,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比较薄弱。故,强调能力培养。一是进一步丰富了能力培养的基本内涵。如数学课程把传统的“双基”目标发展为“四基”,增加了“基本活动经验、基本思想”的新要求。二是进一步明确了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如针对“探究学习”指导有困难的问题,提炼了“探究学习”的基本步骤和一般方法。三是理科课程强化了实验要求。如物理(wùlǐ)明确列出了学生必做的20个实验,化学要求学生独立完成8个实验。3.反映社会发展和科技发展新成果增强课程的时代性,加强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以及(yǐjí)学生生活的联系,坚持了课程内容的与时俱进。历史——增加了“十六大以来的新成就”;物理——增加了与“宇宙探索”、“我国载人航天事业”、“新能源”等有关知识;化学——把“婴儿奶粉中的蛋白质含量”、“臭氧空洞和臭氧层保护”等有关知识列入了课程内容。4.科学合理地安排课程容量和难度(nádù)积极回应社会各界对教育问题的关切,努力从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需要出发,科学合理地安排课程容量和难度(nádù)。控制课程容量——大部分学科进一步精选了内容,减少了学科内容条目。控制课程难度(nádù)——有些学科直接删去了过难的内容;有些学科降低了一些知识点的学习要求,从“认识”和“理解”调整为“了解”;有的学科对难度(nádù)较大又不宜删除的内容,以“选学”方式处理,既增加课程弹性,也控制了难度(nádù)。“理解”改为“了解”。二、语文课程标准修订(xiūdìng)的重要内容“稳”“变”学习《修订版》宏观(hóngguān)把握三点语文课标《修订版》的亮点(liànɡdiǎn)2.更加重视写字与书法的学习。针对学生写字能力普遍下降的现象,修订特别加强了写字教学的分量,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三年级都有相关规定,强调“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强调书写(shūxiě)的规范和质量。明确要求“在小学,每天语文课都要求安排随堂练习,天天练字”。3.强调阅读是个性化行为,尊重学生(xuésheng)阅读的感受。不应当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xuésheng)的阅读实践,不要以模式化的解读代替学生(xuésheng)的体验与思考。特别注重学生(xuésheng)读书,提出“学习语文必须注重读书,注重积累和语感培养,注重品味、感受和体验,注重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这些年学生(xuésheng)不读书、少读书的现象日趋严重,为此,课标强调:“培养学生(xuésheng)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4.写作教学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现在作文教学那种完全面向考试的做法,不但助长假大空的文风,助长文艺腔,对学生的人格成长也有很强的负面作用。所以课标修订特别注意引导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写真话(zhēnhuà)、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写作教学中应重新强调语言运用的评价,对有新意的表达多加鼓励,但不要过分追求“文笔”。“文笔”不是写作教学的第一要义。能写通顺、清晰的文字,这是最主要的。5.《修订稿》直面实施新课程中出现的偏差,对某些表述作出积极的、必要的修正《实验稿》曾提出“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xìtǒng)和完整”,由于理解上的片面,导致许多语文课堂淡化甚至回避语文知识。语文课堂要不要讲授语文知识,《修订版》作了回应——“在阅读教学中,为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但不能脱离语文运用的实际去进行‘系统(xìtǒng)的讲授和操练,更不应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概念、定义。”“在教学中应根据语文运用的实际需要,从所遇到的具体语言实例出发进行指导和点拨。”语文知识教学的重新回归,既健全了作为课程的语文内涵,又弥补了《实验版》的缺失。《修订稿》中呈现的主要是最基础的语文本体知识,这在课程目标(mùbiā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