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二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1.消费心理比较消费心理的表现例1一位著名作家曾说,西方人崇尚个性,东方人追求共性。这句话似乎有些道理。一说流行“松糕厚底鞋”,人们不分高矮胖瘦,脚下统统蹬着大厚底;一说流行“文化衫”,满大街背着“文化”跑。这说明A.盲从心理影响着居民的消费行为B.商品价格的变动影响着居民的消费C.“物美价廉”消费理念已经过时D.攀比心理影响着居民的消费行为【分析】追求共性,是一种人们跟风随大流的心理,引发对某类商品或某种风格的商品的追求,并形成流行趋势的消费,这是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因此,正确选项是A。例2近年来,世界的手机生产厂家都盯着中国,并不遗余力地宣传新机型,致使许多年轻人的更换速度超过一年一部。这导致了快买快扔的“抛弃型”消费行为,产品的设计使用寿命被人为缩短,浪费增加。上述材料表明,快买快抛型消费行为是由A.求异心理引发的B.从众心理引发的C.攀比心理引发的D.盲目追求时尚的心理引发的【分析】注意准确分析材料,快买快抛型消费行为是与新机型相结合的,追求“新”,即与众不同、标新立异,这是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正确选项是A。2.正确理解量入为出,适度消费(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即要求在自己经济承受能力之内进行消费。正确理解这一原则,就是既不滞后,又不超前;既不人为抑制消费,又不盲目攀比,做理性的消费者。(2)量入为出,使消费与国情与家庭收入相适应,合理进行消费。不能把量入为出理解为手里有多少钱就花多少钱。量入为出是一种计划消费行为,包括在基本生活资料得以满足的情况下,通过储蓄有计划地安排生活。(3)适度消费提倡勤俭节约的精神,勤俭节约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有钱省着花,而是指与自己实际需要和收入水平相当的合理消费。(4)反对超前消费和适度消费原则是一致的。但是,判断消费行为是否超前,不能仅仅局限在现有收入上。有人现有收入虽高一些,但收入能力低,在消费上回旋余地不大。有人现有收入虽然低一点,但收入能力高,在消费上有较大的回旋余地。如果对自己收入能力的判断符合实际,能够按时还清贷款和分期付款,采用贷款消费形式就是一种合理消费而不是超前消费;如果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收入能力,或者明知自己无力消费却与别人进行盲目攀比,就是超前消费。例3目前,很多年轻人习惯刷卡消费,但却常常因透支过多无力偿还而沦为“卡奴”,有些人甚至被银行起诉。由此可见①我们应树立正确消费观,量入为出,适度消费②信用卡透支会导致通货膨胀③年轻人应该绿色消费,少用信用卡④我们要勤俭节约、理性使用信用卡A.①②B.①③C.①④D.③④【分析】本题考查考生知识的理解能力。刷卡是一种消费行为,由于不同消费观的作用,产生了不同的后果,有的人成了“卡奴”,消费透支。因此,本题实际上是考查学生对过度消费行为的理解。题干分析要抓住“透支过多无力偿还”这一核心点,题肢判断也要围绕“过度消费”展开。①项正确,过度消费违反“量入为出,适度消费”的原则;②项错误,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是纸币发行过量;③项错误,绿色消费与使用信用卡没有直接的关系;④项正确,刷卡透支过多,是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表现。因此,正确选项是C。3.树立保护环境、绿色消费观念当今世界,绿色消费成为时尚。绿色消费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保护消费者的健康,是符合人的健康的消费行为;第二,保护环境、节约资源,面对严峻的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我们应该树立生态文明观念,保持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绿色消费以保护消费者健康和节约资源为主旨,其核心是可持续消费。例4(2010四川卷35题)人们通常把尽可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生活方式称为低碳生活。低碳生活离我们很近,把白炽灯换成节能灯、使用环保购物袋、教材循环利用、废物再利用等都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这说明①消费行为会对社会经济产生影响②家庭要超前消费,防止消费滞后③要改变消费习惯,提倡绿色消费④低碳生活要导致消费水平的降低A.①②B.①③C.①④D.③④【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低碳生活的认识,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题目材料把白炽灯换成节能灯等都是一些消费行为,这些行为对我国低碳经济产生重要影响,因此①正确,②项的消费理念是错误的,不能超前消费。③题干材料中的消费习惯倡导绿色消费,因此正确。④项是对低碳经济的错误理解,低碳经济会促使人们科学消费,不会导致消费水平的降低,所以不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低碳生活的正确感受。【名师点评】(1)名牌产品信誉好,质量过硬,受人欢迎,喜爱名牌是正常心理现象。(2)攀比心理是指消费时相互攀比,不甘落后,要赶超他人的现象。具有夸耀性和盲目性,突出表现在对名牌的过度追捧。超出收入承受能力的攀比是不可取的。【名师点评】(1)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我们普遍提倡的一种精神,它不是一种具体的消费方式。每个人不管处于何种消费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