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重点难点正常菌群与条件致病菌normalfloraandconditionedpathogen正常菌群(normalflora):正常寄居在宿主体内,对宿主无害,有些还有利的微生物群。1.生物拮抗作用生物拮抗(biologicalantagonism)是微生物群内部的平衡机制。2.营养作用对宿主摄入的营养物质进行初步代谢、物质转化和合成代谢,形成一些有利于宿主吸收、利用的物质。3.免疫作用促进宿主免疫器官的发育,刺激免疫系统的成熟与免疫应答。4.抗衰老作用正常菌群的构成与数量是变化的,与人体的发育、成熟和衰老有一定关联。5.抗肿瘤作用有研究报道,寄居肠道的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有抑制肿瘤的作用。1.致病菌:能导致宿主感染的细菌称为致病菌(pathogenicbacterium)或病原菌(pathogen)2.非致病菌:不能造成宿主感染的称为非致病菌(nonpathogenicbacterium)或非病原菌(nonpathogen)3.条件致病菌:有些细菌在正常情况下不致病,但在宿主免疫防御能力下降或菌群失调等特定条件下才引起疾病,这类细菌称为条件致病菌(conditionedpathogen)或机会致病菌(opportunisticpathogen)。4.细菌感染(bacterialinfection):是指细菌侵入机体后,经过定植、繁殖和释放毒性物质,并与宿主相互作用,引起一系列病理变化的过程。1.寄居部位改变:正常菌群由原寄居部位向其他部位或本来是无菌的部位转移。2.宿主免疫功能下降:应用大剂量皮质激素、抗肿瘤药物或放射治疗以及后天免疫功能缺陷(AIDS患者晚期)等,可造成患者免疫功能降低,从而使一些正常菌群在原寄居部位能穿透黏膜等屏障,引起局部组织或全身性感染。3.菌群失调:指在应用抗生素治疗感染性疾病的过程中,宿主某部位寄居细菌的种群发生改变或各种群的数量比例发生大幅度变化,从而导致疾病。细菌的致病作用pathogenesisofbacteria毒力1.黏附素(adhesin)是一类存在于细菌表面的与黏附有关的分子。黏附素可分为菌毛黏附素和非菌毛黏附素两大类。2. 荚膜(capsule)具有抗吞噬和抵抗宿主体液中杀菌物质的作用,有利于致病菌在宿主体内生存、繁殖和扩散。3.侵袭素(invasin)是一类由细菌基因编码的蛋白质,与细菌入侵宿主细胞并向周围细胞组织扩散息息相关。4. 侵袭性酶类许多在组织中繁殖起来的细菌可释放侵袭性胞外酶,有利于致病菌的抗吞噬作用并向周围组织扩散。5.细菌生物被膜(bacterialbiofilm,BF)是由细菌及其所分泌的胞外多聚物(胞外多糖、蛋白质、DNA等)附着在有生命或无生命材料表面而形成的膜状结构,是细菌的群体结构。1.外毒素(exotoxin)是细菌合成并分泌(或释放)的毒性蛋白质。外毒素主要有革兰阳性菌产生,少数革兰阴性菌也可产生。(1)外毒素的主要性质1)细菌外毒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2) 抗原性强3) 毒性作用强4) 对组织器官有高度选择性(2)外毒素的种类与作用据外毒素对宿主细胞的亲嗜性及作用靶点等,可将外毒素分为三大类:1)神经毒素(neurotoxin):主要作用于神经组织,引起神经传导功能紊乱。包括破伤风痉挛毒素、肉毒毒素等。神经毒素种类不多,但毒性作用强烈,致死率高。2) 细胞毒素(cytotoxin):能通过抑制蛋白质合成,破坏细胞膜等机制直接损伤宿主细胞,引起相应组织器官炎症和坏死等。例如白喉毒素通过灭活蛋白合成延长因子eEF-2上,使其失活,从而抑制蛋白质合成,损伤宿主细胞3) 肠毒素(enterotoxin):是一类作用于肠上皮细胞、引起肠道功能紊乱的毒素。可引起肠道各种炎症、呕吐、水样腹泻、出血性腹泻等局部或全身症状。(二)毒素(2)内毒素引起的主要病理生理反应1)发热反应:极微量(1~5ng/kg)内毒素就能引起人体体温上升。2)白细胞反应:初期中性粒细胞下降,数小时后数量显著增加。3)内毒素血症与内毒素休克:毒素诱生TNF-α、IL-1等生物活性物质,使小血管功能紊乱而造成微循环障碍,组织器官毛细血管灌注不足、缺氧、酸中毒等。二、病原菌的侵入数量宿主的抗感染免疫anti-infectiousimmunityofhost1.皮肤与黏膜屏障:健康完整的皮肤和黏膜有阻挡和排除病原微生物的作用,分泌杀菌物质等。2.血脑屏障:人的血脑屏障由软脑膜、脉络膜、脑毛细血管和星状胶质细胞等组成。3.胎盘屏障:由母体子宫内膜的基蜕膜和胎儿绒毛膜共同组成。1.吞噬细胞对病原菌的识别:模式识别2.吞噬和杀菌过程:一般分为4个连续过程3.吞噬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