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考试说明原文: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3、宋明理学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百家争鸣百家争鸣宇宙观: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孟子的主张:提倡“仁政”学说,提出了“君轻民贵”主张。荀子的思想: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思想内容;他强调“天行有常”,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早期儒学:孔子、孟子、荀子道家(老子、庄子)儒家(孔子、孟子、荀子)墨家(墨子)法家(韩非子)学派墨子讲逻辑学主要是“三表法”——即“本”、“原”、“用”。“本”是上考历史;“原”是下查百姓耳目的实闻实见;“用”是考察政令的实际效果是否对国家和百姓有利。春秋末期,孔子创立了儒学,继道家之后,形成一个新的以儒生为主的学派;冯友兰在他的《中国哲学简史》中说:以讲授经书、礼乐见长的教师,即被称为“儒”。孔子便是一位教师。战国时期,经过孟子、荀子的总结和改造,体系更加完整,使其成为显学,自成一家,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如何理解道、儒、法、墨各家学派的阶级属性及核心主张?在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过程中,糅合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改造儒家思想的是二、儒学的兴起1.罢黜百家(1)为实现文化的“一统”,促进政治的“一统”局面,汉武帝认可了董仲舒倡导儒学、实践德政、推行教化的主张,完成了罢黜百家、提升儒学地位的文化体制和文化政策的转变。2.太学的出现(1)汉武帝创办了,令各郡国建立学校。其中太学是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2)意义: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有利于文化的传播。思想主张儒家学说为何到汉代才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1)春秋战国时期,正处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变革中,儒家学说不能适应当时的需要。(2)西汉建立后,需要加强中央集权,董仲舒发展了儒家学说,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3)汉武帝时期重用儒生,确立察举选才制度,兴办太学等,使天下文士都学习儒家经典,推动了儒学的传播与发展。儒家学派从春秋战国到隋唐时期的社会地位有何变化?(1)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社会剧变,百家争鸣。儒家主张仁、仁政,反对苛政,不能适应中央集权、国家统一的潮流。儒学遭到冷遇,未受到重视。(2)秦始皇完成统一,以法家思想治国,采取“焚书坑儒”政策,儒家学派为统治者所不容,遭到沉重打击。(3)汉武帝推行大一统,董仲舒的“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主张,适应了当时加强中央集权、加强君权和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被汉武帝采纳,儒学从此成为西汉统治的正统思想。(4)隋唐时期,科举制的实行使儒学全面影响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同时儒学也成为执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2009·安徽文综,13)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以下言论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是()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B.“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C.“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D.“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2009·海南)董仲舒融合先秦以来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其思想基础源于对一部儒家经典的新阐释,该经典是()A.《春秋》B.《论语》C.《孟子》D.《易经》解析董仲舒主张“春秋大一统”、“独尊儒术”等,主要在其著作《春秋繁露》中体现,故A项最佳。1.一方面是因其思想内核即哲学上的天人观念、伦理上以“仁”为核心的“三纲五常”、政治上的大一统主张,在根本上都有适应了封建专制统治需要。2.另一方面是因为儒家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能够随时代需要的变化而不断自我更新。儒学的现代化1.2009年7月5日新疆事件之后,四川大学对在校学生发行了约束您自己——自我完善与和谐人际关系构建》一书,以加强和谐社会思想教育。先秦时期的下列哪些思想与本书的主题相一致()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民贵君轻,政在得民C.兼爱、非攻、尚贤D.制天命而用之2.“和”是儒家在探究“天人”、“人人”、“人我”关系中总结出来的处世智慧。其中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的是()①仁者,爱人②贵贱有序,长幼有礼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④有教无类⑤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A.①②B.①③⑤C.②③④D.④⑤解析②维护的是等级制度,④属于教育理念,故排除②④,答案选B。3.孟子被后人称为亚圣,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有重大影响。在评论秦朝灭亡时,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说:“在证明了法家思想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正确思想——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这里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