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方案与专业课程体系设置.ppt
上传人:天马****23 上传时间:2024-09-11 格式:PPT 页数:19 大小:270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方案与专业课程体系设置.ppt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方案与专业课程体系设置.ppt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9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1“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卓越工程师计划”培养方案3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4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教材建设1“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10年6月,教育部在天津召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启动会,联合有关部门和行业协(学)会,共同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教育部副部长陈希出席会议。工信部、人社部、财政部等22个部门和单位的有关负责同志出席了会议,“卓越计划”专家委员会的部分院士、20多家企业的代表和60多所高校的院校长参加了会议。第一批:61所高校。第二批:133所高校。1、教育部“卓越计划”核心: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校企联合培养机制,提升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2、教育部“卓越计划”三个标准:通用标准+行业标准学校标准3、教育部“卓越计划”三个培养层次:本科硕士博士现场工程师设计开发工程师研究工程师“卓越计划”具有三个特点:一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二是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五个方面采取措施推进该计划的实施:1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2以强化工程与创新能力为重点改革人才培养模式。3改革完善工程教师职务聘任、考核制度。4扩大工程教育的对外开放。5教育界与工业界联合制订人才培养标准。学校层面“卓越计划”培养方案制定重点—体现“适用性、实用性、操作性”1、学校出台试点专业的教师上岗聘任政策;2、支持相关企业开展在职工程师继续教育和培训;3、协助企业技术研发和掌握新技术、新装备;4、参与卓越企业在毕业生选聘中享有优先权;5、优先支持试点专业学生开展国际化交流和培养;6、向下延伸到中学,开设工程技术选修课;7、向上延伸到专业硕士,培养专业硕士;8、加大经费投入和经费使用改革。试点专业层面“卓越计划”培养方案制定重点———强调“3+1”,尤其“1”的落实1、课程体系重构,其标准分解到每个课程单元;2、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案教材改革;可参考CDIO模式: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3、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及教材的修订;4、师资队伍的调整和培养;5、实习期间学生的管理和考核。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CDIO培养大纲将工程毕业生的能力分为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四个层面,大纲要求以综合的培养方式使学生在这四个层面达到预定目标。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优势,增强我国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以实施卓越计划为突破口,促进工程教育改革和创新,全面提高我国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高等工程教育体系,促进我国从工程教育大国走向工程教育强国。住建部“卓越计划”具体推进措施:1.本科阶段优化教学内容,进一步强化数理基础并在数理基础课中体现工程设计思想、拓宽学科基础、夯实专业基础,每学期安排专业前沿讲座,在相关课程中增加工程实践、环保与可持续发展以及经济管理等工程有关内容。在原有技术创新课基础上,聘请行业专家及企业总工进行讲座或报告,按学生参加报告次数认定学分。1.本科阶段根据年级设置由浅入深的3级Project计划,紧密联系工程实际,以工程项目或产品设计生产全过程为载体,构建综合性设计题目。探索毕业设计的两阶段培养模式,第一阶段设置综合性设计题目,以团队形式共同完成;第二阶段进一步突出毕业设计的综合性和结合生产实际的特点,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2.研究生阶段要以服务企业为最主要宗旨,注重培养实践研究和创新能力,为企业培养“留的住、用的上”的高端人才为其主要目标。课程设置要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教学内容要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课程的有机结合,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教学过程要重视运用团队学习、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方法。建立健全校内外双导师制,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2.研究生阶段加大实践环节的学时数和学分比例,研究生要提交实践学习计划,撰写实践学习总结报告。注重吸纳和使用社会资源,合作建立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应用课题或现实问题,必须要有明确的职业背景和应用价值。要体现研究生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卓越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