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乳房疾病武正炎1.乳腺组织。2.乳腺后脂肪组织,分隔乳腺与胸肌筋膜。3.包绕乳腺的皮下脂肪层将乳腺与皮肤分隔。4.固定乳腺和皮肤组织的叶间纤维间隔(Cooper韧带)。5.位于深筋膜下的脂肪和胸肌层,乳腺导管起于乳腺周围部分,然后逐渐膨大伸向乳头,当输乳管进入乳头之前,扩大形成壶腹。解剖概要淋巴引流第2节乳房检查临检时应在光线明亮处,嘱患者坐位端正,解开上衣,双臂下垂,使双侧乳房充分显露,以便对比观察望诊:外形,乳头,皮肤触诊:体位,顺序肿块腋窝淋巴结特殊检查钼靶X线摄影(radiographywithmolybdenumtargettube)和干(硒)板静电摄影(xeroradiography)计算机体层扫描(CT)乳腺导管造影超声检查第3节多乳头、多乳房畸形副乳多见于腋窝副乳发育程度分为完全型和不完全型。多乳头、多乳房畸形一般不需处理,当出现异常情况时(包括良、恶性肿瘤),应行手术切除治疗。第4节乳腺炎Mastitis一、急性乳腺炎(acutemastitis)病因:乳汁淤积细菌入侵临床表现:局部症状全身症状治疗乳房脓肿的不同部位切开引流示意二、非哺乳期乳腺炎病因:不明临床表现:局部症状,痛及脓肿形成全身炎症反应较轻严重者,多发瘘管及乳房变形诊断与治疗第5节乳腺囊性增生病概述多发病,多见于25~45岁女性,其本质上是一种生理增生与复旧不全造成的乳腺正常结构的紊乱。其病理形态多样,命名亦不统一。西方学者多称“纤维囊性乳腺病”;在我国,囊性改变少见,多以腺体增生为主,故多称“乳腺增生症”,世界卫生组织(WHO)统称“良性乳腺结构不良”。本病恶变的危险性较正常妇女增加2~4倍,临床症状和体征有时与乳癌相混,因此,正确的认识概念与处理措施十分重要。病因及病理本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了。目前多认为与内分泌失调及精神因素有关。黄体素分泌减少,雌激素相对增多,是本病的重要原因。主要为乳腺间质的良性增生,增生可发生于腺管周围并伴有大小不等的囊肿形成;也可发生在腺管内而表现为上皮的乳头样增生,伴乳管囊性扩张。此外,尚有一种小叶实质增生的类型。临床表现具有周期性,疼痛与月经周期有关也可发生在腺管内而表现为上皮的乳头样增生,伴乳管囊性扩张。此外,尚有一种小叶实质增生的类型。术后生存率及预后并不决定于手术方式,而与癌肿的生物学特性和机体的免疫反应。少数患者可有不同程度的触痛或刺激和乳头溢液。临床表现:局部症状,痛及脓肿形成乳腺癌改良根治术(modifiedradicalmastectomy)癌肿固定于胸壁而不易推动。望诊:外形,乳头,皮肤口服中药消遥散或5%碘化钾5毫升,均可缓解症状。4.固定乳腺和皮肤组织的叶间纤维间隔(Cooper韧带)。目前多认为与内分泌失调及精神因素有关。全身症状未婚、未育或未哺乳家族史者15倍增高。放疗4500-5000cGy,增量±第6节乳房肿瘤1.乳房纤维腺瘤(fibroadenoma)好发于20~25岁的青年女性病因与雌激素的过度刺激有关。多见于20~25岁性功能旺盛期女性。妊娠和哺乳期或绝经前期,由于雌激素大量分泌,可使肿瘤迅速生长。临床表现无痛性孤立肿块,多在无意中偶然发现。肿块表面光滑、边界清楚、质地坚韧、与皮肤和周围组织无粘连,极易被推动。腋窝淋巴结不肿大。治疗虽属良性,但有恶变可能,一经发现,应予手术切除。并常规送病理检查,以排除恶性病变的可能。2.导管内乳头状瘤(intraductalpapilloma)3.乳房肉瘤(breastsarcoma)4.乳腺癌(breastcancer)分化低的乳癌分化高的乳癌乳癌发展至晚期,皮肤破溃形成溃疡,此种恶性溃汤易出血,伴有恶臭,经久不愈,边缘外翻似菜花状。癌肿固定于胸壁而不易推动。淋巴转移:多表现为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远处转移:肺、肝、椎骨转移。特殊形式乳腺癌特殊形式乳腺癌炎性乳癌乳房红、肿、增大,无肿块乳腺癌的综合治疗手术治疗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切口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化学药物治疗(chemotherapy)保乳手术与改良根治术有相似的生存率对于孤立性的局部复发病灶,以及乳癌的骨骼转移灶均有一定的姑息性疗效。湿疹样乳腺癌(Paget’sdisease)副乳发育程度分为完全型和不完全型。目前多认为与内分泌失调及精神因素有关。全身症状随访观察中,一旦发现有短期内迅速生长或质地变硬的肿块,应高度怀疑其癌变可能。炎性乳癌乳房红、肿、增大,无肿块常规病检对女性乳房肿块应倍加警惕:乳癌在乳房肿块中所占比例很大,加之不少良性肿块也有恶变的可能。症状较明显,病变范围较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