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當代史學理論】課程大綱課程資訊課程名稱中文:當代史學理論英文:ContemporyHistoricalThoughts開課學期九十八學年度第一學期開課系所文學院歷史學系所授課教師周樑楷課程編號班次歷史系三、四年級,研究所碩、博士班。學分2全/半年半年必/選修選修上課時間上課地點備註課程網頁課程綱要課程概述本課程中的「理論」並非社會科學所謂的theory或universallaw,而是針對歷史研究或歷史思維的反思(reflection)。本課程分析及評論1960年代以來歷史研究取向的發展趨勢,但不是以「國家」或「學派」為論述的對象。而所謂思維取向包含歷史意識、社會意識與生命意識。本課程以問題意識帶動課程主題的討論,提問兩點:在全球化的時代中,專業史家應有的角色是什麼?當代的治史者如何重構個人的歷史思想?換句話說,本課程具有前瞻性,並非純粹回顧史學史的演變。課程目標分析1960年代以來史學思想或理論的發展趨勢;扣緊全球化與當代文明的氛圍,培養學生的史學思想;課程要求參與每節課程的討論撰寫研究論文一篇OfficeHours參考書目GeorgG.Iggers,HistiriographyintheTwentiethCentury:FromScientificObjectivitytothePostmodernChallenge,Hanover:WesleyanUniversityPress.1997.──,NewDirectionsinEuropeanHistoriography,WesleyanUniversityPress,1984.FritzK.Ringer,TheDeclineoftheGermanMandarian,TheGermanAcademicCommunity,1890-1993(HarvardUniversityPress,1969).LynnHunt,TheNewCulturalHistory(Berkeley,1989).DavidCannadine編,《今日,何謂歷史?》(WhatisHistiryNow),粱永安譯,台北:立緒出版社,2008。周樑楷〈歷史意識是種思維的方法〉,《思想》,2(台北,2006.2),頁125-162。(待補充)評量方式研究論文50%課堂討論50%課程進度(暫訂)週次日期單元主題12I.當代文明(moderncivilization)、全球化(globalization)與專業史家的焦慮(anxietyofprofessionalhistorians)說明:本講是本課程的「導論」,同時也是師生表述「問題意識」的共同平台。大家一起反思:什麼是「當代文明」?什麼是「全球化」?二者之間有什麼不同和相同之處?尤其它們導致了哪些缺點或危機,而引發當今專業史家的焦慮?相對於1950及60年代,當代史家為何轉向悲觀呢?為了討論的方便,本講以McNeill和Hobsawm為實例,從他們最近的作品,分析他們對二十一世紀的社會和文化有何焦慮?他們身為史家,對人類的未來提供什麼意見?其次,在本講中師生也一起反思:「身為治史的一份子,在二十一世紀裡能『貢獻』什麼?傳統儒、釋、道的思想能為新史學貢獻什麼?台灣經驗又能貢獻什麼?換句話說,在剖析當代史學理論之前,大家在本講中提問:「『我』如何建構個人的思想體系及史學思想?」閱讀書目:霍布斯邦,《霍布斯邦看21世紀:全球化,民主與恐怖主義》,台北:麥田出版社,2008。J.R.‧麥克尼爾/威廉‧麥克尼爾,《文明之網》,台北:書林書局,2007。3456II.歷史的翹翹板原理說明:1950和60年代初期,有些史家不再局限在歷史知識論或方法論的範疇,或標榜「為歷史而歷史」(studyhistoryforitsownsake)。他們(如E.H.Carr和PastandPresent的編輯委員)轉而強調史家與現實之間有不可脫節的關係。所謂史學理論或歷史意識必需與現實意識相互辯證。本講以英國馬克思史家如EricHobsbawm、E.P.Thompson,和法國思想家MichelFoucault為主要對象,分析他們如何從權力和現實意識討論歷史意識的種種問題。閱讀書目:EricHobsbawm,“KarlMarx’sContributiontoHistoriography,”Diogenes,No.64(Winter,1968),pp.37-56.──,”ClassConsciousnessinHistory,”inAspectofHistoryandClassConsciousness,ed.ByI.Meszaror,pp.5-21.E.P.Thom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