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史学专题讨论(授课大纲).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2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77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当代中国史学专题讨论(授课大纲).doc

当代中国史学专题讨论(授课大纲).doc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6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當代中國史學專題討論(授課大綱).彭明輝.2000下當代中國史學專題討論(授課大綱).彭明輝.2000下..當代中國史學專題討論(授課大綱)一、課程概說2二、成績計算方式2三、授課進度3(一)講授與討論3(二)報告與討論4(三)同學口頭報告4四、參考書目4五、授課大綱6(一)現代中國中國史學的建立6(二)晚清的經世史學7(三)古史辨運動8(四)歷史地理學的興起9(五)陳寅恪的史學9(六)五四史學的方法與方法論意識10(七)陳寅恪的史學12(八)台灣地區歷史研究所的碩博士論文分析12六、MLA簡明論文格式14學期報告封面16程編號:153779-001授課授授:彭明輝開課系所年級:歷史研究所碩士班教室:季陶340315時間:星期三7-8節16:10-18:00課程概說本課程討論當代中國與台灣之史學,係採專題形式,而非敘述式之教學。授課方式:前8周為一般性概論,採課堂講授,其後以討論為主。課堂講授旨在引導學習者進入當代史學之門徑,故所講授內容並非完整,而係揭示學習者之論題選擇方向。課程討論以20世紀的史學發展、流派、人物為重點,包括當代世界史學的發展、中國當代史學的形成、台灣史學的研究趨式等。學期報告需具創發性。指定閱讀材料請於課前預習。成績計算方式本課程無紙筆測驗,以研究報告為評量對象。報告成績分為口頭報告與書面報告兩部分。口頭報告時須準備書面資料發給同學,內容包括下列項目:研究動機文獻回顧欲解決的問題報告大綱(章節安排)參考(徵引)文獻(書目):分史料、專書、論文等列出書面報告依論文格式寫作,包括下列項目:封面目次前言(緒論、引論):研究動機、文獻回顧、欲解決的問題本文結論(呼應前言之研究動機和欲解決的問題)參考(徵引)文獻(書目):分史料、專書、論文等列出寫作格式:寫作格式於課堂中說明;規格:A4紙,電腦打字,橫打,上下左右空4.5cm,標題與內文字距離0.5cm;字大小:照相打字15-16級(Windows文書軟體10-11pt),內文字請用細明或新細明體,標準行距(Windows文書軟體0.6-0.7cm),25pp以內。報告須有30%為一手史料(原始史料)。平時討論占學期成績40%。期末報告占學期成績60%。授課進度講授與討論課程說明(09-19)現代中國中國史學的建立(09-26)晚清的經世史學(10-03)古史辨運動(10-17)歷史地理學的興起(10-24)陳寅恪的史學(10-31)五四史學的方法與方法論意識(11-07)台灣地區歷史研究所的碩博士論文分析(11-14)報告與討論陳垣的史學(11-21)錢穆的史學(11-28)社會科學與歷史學(12-05)同學口頭報告同學口頭報告(12-12)同學口頭報告(12-19)同學口頭報告(12-26)同學口頭報告(01-02)同學口頭報告(01-09)參考書目王汎森,〈什麼可以成為歷史証據──近代中國新舊史料觀點的衝突〉,《新史學》,8.2(台北,1997.6):93-132。王汎森,〈傅斯年對胡適觀點的影響〉,《漢學研究》,14.1(台北,1996.06):177-193。王汎森,〈讀傅斯年檔案札記〉,《當代》,116(台北,1995.12):30-53。王汎森,《古史辨運動的興起》,台北:允晨文化出版公司,1987。王震邦,〈臺灣近三十年來的胡適研究(專論類專著部分)〉,《國文天地》,6.10(總70)(台北,1991.03):107-111。王震邦,〈臺灣近三十年來的胡適研究(傳記類專著部分)〉,《國文天地》,6.9(總69)(台北,1991.2):108-111。何炳棣,〈讀史閱世六十年──胡適之先生雜憶〉,《歷史月刊》,70(台北,1993.11):68-76。余英時,《中國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適》,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4。余英時,《陳寅恪晚年詩文釋證──兼論他的學術精神和晚年心境》,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84。宋晞,〈民國以來的史學──國八十五年九月十五日上午在中國歷史學會年會上講〉,《國史館館刊》,21(台北,1996.12):1-26。李東華,〈一九四九年以後中華民國歷史學研究的發展〉,《中國論壇》21:1(台北,1985.10):36-43。杜正勝,〈從疑古到重建──傅斯年的史學革命及其與胡適、顧頡剛的關係〉,《當代》,116(台北,1995.12):10-29。杜正勝,〈發刊詞〉,《新史學》,1:1(台北,1990.03):1-4。杜維運,〈西方史學輸入中國考〉,《與西方史學家論中國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