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资料】中国化妆品发展简史PPT.ppt
上传人:天马****23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PPT 页数:26 大小:1.4M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实用资料】中国化妆品发展简史PPT.ppt

【实用资料】中国化妆品发展简史PPT.ppt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16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中国化妆品发展简史什么是化妆品?第一代化妆品:使用天然的动植物油脂对皮肤作单纯的物理防护,即直接使用动植物或矿物来源的不经过化学处理的各类油脂,即远古化妆品时期。魏晋时候有一种洗涤剂叫“澡豆”,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曾记载,把猪的胰腺的污血洗净,撕除脂肪后研磨成糊状,再加入豆粉、香料等,均匀地混合后,经过自然干燥便成可作洗涤用途的澡豆。1898年“千里行”在香港建厂,开始生产花露水,以后又在广州、上海、营口建厂生产雪花膏。服酒后使人变美,恐怕是人类最早使用的美容药物。媚药,即“使人变美的药”。随着人体25000个基因的完全破译,当然这其中也有跟皮肤和衰老有关的基因被破解,目前才刚刚开始,但是潜藏在大企业之间的并购已经暗流涌动,许多药厂介入其中,罗氏大药厂斥资468亿美金收购基因科技,葛兰素史克用7亿2千万收购Sirtris的一个抗老基因技术。很明显,这和杨贵妃死于马嵬坡的故事有密切的关联。雪花膏含水较多,微生物容易污染滋生,发酵后产酸产气,易酸败。自然科学:化学、医学、生物学、工艺学古代的化妆品(三代及秦汉)大多数的史籍均记载最常用的胭脂原料——红蓝,并非源自汉民族,而是张骞出使西域时带回中原的,在红蓝传入之前,中国妇女以朱砂作为红妆的材料。去除皮肤、毛发、口腔和牙齿上面的赃物,以及人体分泌与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不洁物质。很明显,这和杨贵妃死于马嵬坡的故事有密切的关联。后人逐渐简写成“胭脂”。国内彩妆进入了“跟风期”,跟着美宝莲。在晋《博物志》记载有称为“宫粉”的是用胡粉(碱式碳酸铅)制成在皇家后妃用于面部剥脱皮肤专用的美容用品。远古时代的化妆品古代的化妆品魏晋时候有一种洗涤剂叫“澡豆”,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曾记载,把猪的胰腺的污血洗净,撕除脂肪后研磨成糊状,再加入豆粉、香料等,均匀地混合后,经过自然干燥便成可作洗涤用途的澡豆。魏晋时候有一种洗涤剂叫“澡豆”,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曾记载,把猪的胰腺的污血洗净,撕除脂肪后研磨成糊状,再加入豆粉、香料等,均匀地混合后,经过自然干燥便成可作洗涤用途的澡豆。上个世纪70年代,多家名牌化妆品企业,被18位因使用其化妆品而罹患严重黑皮症的妇女联名控告,此事件既轰动了国际美容界,也促进了护肤品的重大革命。很明显,这和杨贵妃死于马嵬坡的故事有密切的关联。以白粉涂在肌肤上,使洁白柔嫩,表现青春美感,粉妆的目的便在此,因此,当时有“白妆”之称。以保护皮肤及毛发等,使其滋润、柔软、光滑、富有弹性,以抵御寒风、烈日、紫外线辐射等损害,增强皮肤的功能,防止皮肤裂、毛发枯断。自然科学:化学、医学、生物学、工艺学后来,人们又在澡豆的制作工艺方面加以改进,他们在研磨猪胰时加入砂糖,又以碳酸钠(纯碱)或草木灰(主要成分是碳酸钾)代替豆粉,并加入熔融的猪脂,混和均匀后,压制成球状或块状,这就是“胰子”了。古代的化妆品(三代及秦汉)战国《韩非子-显学》中记载了“故善毛,西施之类,无益吾面,用脂泽粉黛,则位其初,脂以染唇,泽以染发,粉以敷面,黛以画眉。1911年中国化学工业在上海建厂,即目前上海牙膏厂的前身。用涂擦、撒布、喷雾或其他方法作用于人体的物品。商、周时期,化妆似乎还局限于宫廷妇女,主要是为了供君主欣赏享受的需要而妆扮。所以矿物油时代也就是日用化学品时代。第一代化妆品:使用天然的动植物油脂对皮肤作单纯的物理防护,即直接使用动植物或矿物来源的不经过化学处理的各类油脂,即远古化妆品时期。“漆不厌墨,粉不厌白”《淮南子》,显见漆是越黑越好,粉是越白越美。以白粉涂在肌肤上,使洁白柔嫩,表现青春美感,粉妆的目的便在此,因此,当时有“白妆”之称。商、周时期,化妆似乎还局限于宫廷妇女,主要是为了供君主欣赏享受的需要而妆扮。直到东周春秋战国之际,化妆才在平民妇女中逐渐流行。殷商时,因配合化妆观看容颜的需要而发明了铜镜,更加促使化妆习俗的盛行。两汉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和审美意识的提高,化妆的习俗得到新的发展,无论是贵族还是平民阶层的妇女都会注重自身的容颜装饰。汉代妇女也喜好敷粉,并且在双颊上涂抹朱粉,这可从汉代陶俑面部的装饰清楚地看到。史籍记载,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是在汉武帝时(大约是公元前138-126年间),途经陕西一带,该地有焉支山,盛产可作胭脂原料的植物——红蓝草,当时为匈奴属地,匈奴妇女都用此物作红妆。当“焉之”这一词语随“红蓝”东传入汉民族时,实际上含有双重意义:既是山名,又是红蓝这一植物的代称,由于是胡语,后来还形成多种写法,例如:南北朝时写作“燕支”;至隋唐又作“燕脂”;后人逐渐简写成“胭脂”。古代的化妆品(唐代)辽代妇女在面部妆扮方面最大的特色,就是以一种金色的黄粉涂在脸上,这种妆扮称为“佛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