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2900014.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DOC 页数:56 大小:374KB 金币:15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内科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2900014.doc

《内科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2900014.doc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46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5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内科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2900014课程名称:内科学英文名称:Medicine课程类型:必修课总学时:180学时讲课学时:144学时实验学时:36学时学分:9学分适用对象:临床医学五年制本科先修课程:病理学、药理学、病理生理学、诊断学等。一、课程简介内科学是临床医学中的综合学科,研究人体各系统器官疾病的病因、诊断与防治,其涉及面广,整体性强,因此也是临床医学其他学科的基础,并与各临床学科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打好内科学的基础,训练与领会诊断防治疾病的临床思路,对于今后无论做哪一科的医师都是十分重要的。本教程选用叶任高、陆再英主编的《内科学》第六版作为基本教材,教授内容包括呼吸病学、循环病学、消化病学、泌尿系统疾病学、血液病学、内分泌代谢病学、风湿免疫病学及中毒部分共10篇62个章节。通过本课程的讲授使学生能够基本掌握内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内科常见疾病的发病机制、临床特征、临床诊断治疗思路和方法。在学习本课程前首先应学习病理学、药理学、病理生理学、诊断学等基础学科知识,掌握了基础医学才能理解疾病的发病机制及其特点;在讲授本课程中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师的带领下利用临床见习的时间接触病人,采集完整的病史,完成全面的体格检查,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作出诊断与鉴别诊断,提出正确的诊治方案。二、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内科学是临床医学中的核心学科,临床医学的共性诊断与治疗思维,集中表达在内科学中;且在临床实践中,内科疾病也最为常见,因此学好内科学不仅对学习、掌握其它学科有所裨益,而且更是大多数病人的需要。通过本课程的讲授要求学生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作好内科医生和进行临床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与医疗作风,掌握必要的临床专业知识,了解本专业内最新成就和发展趋势,具有较强的临床工作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成为具有一定科研能力的服务于社会的临床医生。三、教学基本要求在临床医学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授课条理分明,由浅入深,突出重点,结合国内外新动向、新成就,理论联系实际,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实践教学内容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并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潜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临床思维能力。四、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篇内科学绪论目的要求:了解内科学在临床医学中的地位以及与各基础学科的关系。掌握内科学的学习方法及如何做好临床诊疗决策了解内科学的最新进展讲授内容:〔概述〕讲述内科学的概念及其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内科学的学习方法〕联系基础学科知识重视临床技能的训练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如何做好临床诊疗决策〕重点讲述诊断内科疾病应掌握的原则〔医患关系〕〔内科学的进展与展望〕分述诊断方面的进展及治疗方面的进展。讲授时数:2学时。讲授方法:讲述内科疾病的临床诊疗决策应理论联系实际,通过讲述临床工作中具体疾病的诊断思路来说明问题,激发同学的学习积极性。新进展应采用幻灯及图片更形象生动。呼吸系统疾病总论目的要求:(一)了解呼吸系统疾病的病因、机理、诊断、防治概貌。(二)熟悉呼吸系统的解剖结构、防御功能。(三)了解呼吸系统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和近代诊断方法。讲授内容:〔概述〕〔结构及功能〕重点讲解以下内容:1.气管-支气管-肺段的分枝和分段,临床意义。2.气管-支气管的解剖结构和防御机能:粘液纤毛运动,肺泡巨噬细胞,咳嗽反射,呼吸道分泌物中的免疫球蛋白及其他活性物质的作用。〔影响因素〕1.大气污染和吸烟;2.吸入变应原增加;3.肺部感染病原学的变异及耐药性增加。〔临床表现〕症状、体征等共同性与特异性。〔实验室检查〕1.血液检查。2.抗原皮肤试验。3.痰液检查。4.胸液检查和胸膜活检。5.影像学检查。6.支气管镜和胸腔镜。7.放射性核素检查。8.肺活检。9.超声检查。10.肺功能检查。〔诊断〕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其他检查结果,经综合分析,得出病因、病理、解剖部位和肺功能的诊断。〔防治展望〕1.预防:减少污染,戒烟,切断传染途径;强调早期诊断,以早期预防。2.早期诊断技术:HRCT、CT肺动脉造影(CTPA)、PET、PCR及肺功能。3.一系列呼吸系统疾病防治指南的制订,推动诊断、治疗的规范化。4.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广阔前景。5.呼吸生理和呼吸支持技术的发展,提高了呼吸重症患者的救治水平。6.其他。讲授时数:1学时。教学方法:理论教学。急性气管—支气管炎目的要求:(一)熟悉急性气管—支气管炎的病因、发病机理。(二)掌握急性气管—支气管炎的临床表现、实验检查、诊断及鉴别诊断。(三)了解本病的治疗原则。讲授内容:〔概述〕简述本病的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