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内科护理学出血性疾病一、概述(一)正常止血、凝血、抗凝与纤溶机制(1)血管因素:最早的生理反应是,局部血管收缩—管腔狭窄—伤口缩小或闭合。是通过神经反射及多种介质调控完成。(2)血小板因素:血管受损时,血小板通过粘附、聚集及释放反应参与止血过程。(3)凝血因素:血管内皮受损,启动外源及内源性凝血途径,在PF3的参与下经过酶解反应形成纤维蛋白血栓。血栓堵塞于血管损伤部位,使出血得以停止。血管受损2、凝血机制: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转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称为血液凝固。血液凝固是无活性的凝血因子被有序地、逐级放大激活,转变为具有活性的凝血因子的系列性酶的反应过程。凝血的最终产物是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凝血过程分三个阶段:(1)凝血活酶(凝血酶原复合物)生成;(2)凝血酶生成(凝血酶原的激活);(3)纤维蛋白生成。血液凝固过程3、抗凝与纤维蛋白溶解机制:除凝血系统外,人体还存在完善的抗凝及纤溶系统:凝血—抗凝;纤维蛋白形成—纤溶;维持动态平衡,以保持血流通畅。(1)抗凝系统的组成及作用:①抗凝血酶(AT)是最重要的抗凝血物质,其作用是使凝血酶和其它活化的凝血因子失去活性。②肝素。(2)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形成及激活:纤溶酶原在纤溶酶原激活物的作用下被激活形成纤溶酶,溶解纤维蛋白。纤维蛋白被纤溶酶作用后的降解物,称为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二)出血性疾病分类2、血小板异常:3、凝血异常:各种原因导致的凝血因子缺乏。(1)先天性或遗传性:血友病等。(2)获得性:严重肝病、维生素K缺乏症等。4、抗凝及纤维蛋白溶解异常:主要为获得性疾病。抗凝药物过量(肝素),溶栓药物过量中毒(蛇咬伤)凝血因子抗体的形成5、复合性止血机制异常:血管性血友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二、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护理临床可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急性型多见于儿童,慢性型多发于中青年女性,男:女为l:4。什么是紫癜??(一)病因及发病机制2、免疫因素:免疫因素的参与可能是ITP发病的重要原因。依据是:①将ITP病人血浆输给健康者可造成后者一过性血小板减少。②50-70%病人血浆和血小板表面有抗血小板抗体。③应用糖皮质激素、大剂量丙球血浆置换疗效确切。目前认为,自身抗体致敏的血小板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过度吞噬破坏是ITP发病的主要机制。3、肝、脾与骨髓因素:体外培养证实脾是ITP病人产生PAIg主要部位,病人做脾脏切除后,多数血小板计数上升,血小板抗体有所下降;与抗体结合的血小板在通过脾时易在脾窦中滞留,增加了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吞噬的可能性。4、其他因素:女性:青春期后与绝经期前易于发病,可能是雌激素抑制血小板生成及促进单核-巨噬细胞对抗体结合血小板的破坏有关;毛细血管脆性增高,可加重本病出血症状。(二)临床表现(2)出血:皮肤:主要表现四肢、鼻腔口腔、牙龈出血,也可出现广泛的皮肤,可有紫癜、瘀斑,甚至形成血疱、血肿。内脏出血:呕血、便血、尿血、阴道出血。颅内出血:剧烈头痛、意识障碍、双侧瞳孔不等大,是致死的主要原因。出血广泛或出血量大时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贫血,甚至失血性休克。2、慢性型:以40岁以下青年女性多见。(1)起病方式:起病隐匿,检查时偶尔发现。(2)出血倾向:多数轻而局限,常反复发作。皮肤及粘膜瘀点、瘀斑及外伤后出血不止,鼻出血、牙龈出血很常见。严重内脏出血少见。女性病人常以月经过多为主要或唯一表现。部分病人可因感染等使病情骤然加重,出现广泛、严重的内脏出血。(3)其他:长期月经过多可引起贫血。(三)实验室检查3、血小板生存时间:90以上病人血小板生存时间明显缩短。4、其他:可有不同程度正细胞或小细胞低色素贫血。(四)治疗2、糖皮质激素:首选药物,近期有效率80%。其作用:是降低毛细血管脆性,减少血小板抗体生成,抑制血小板与抗体结合,阻滞单核-吞噬细胞吞噬破坏结合抗体的血小板。一般用泼尼松维持30~60mg/d,po,血小板接近正常逐渐减量,最后5-10mg/d维持3-6个月。严重者大剂量冲击疗法:5%GS500ml+甲基强的松龙1g,静滴,qd,连用3天然后用泼尼松维持30~60mg/d,po。3、脾切除:减少血小板抗体产生及减轻血小板的破坏。有效率70%,无效者对糖皮质激素用量可减少。适应症:糖皮质激素治疗3-6月无效;激素维持剂量超过30g/d;激素使用有禁忌症禁忌症:年龄小于2岁,妊娠时,出血严重者,不能耐受手术。4、免疫抑制剂不作首选药物,与激素合用以提高疗效及减少激素用量。最常用长春新碱、环磷酰胺、硫唑嘌呤、环孢素等。5、输血或血小板悬液6、雄激素、中药小结三、过敏性紫癜病人护理【疾病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