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翻译》教案李继平2006年9月翻译教案一、说明:该课程为实践课,为高职英语教育三年级开设.使用教材为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英汉互译教程》.开设两学期,课堂教学以基本理论为纲,以基本技巧为线索,以范例示讲和学生练习为主要方式,精讲多练,注重实践,力求学以致用。二、教学内容英汉互译理论及技巧,各种文体的翻译方法,优美译例赏析三、学时分配章课程内容学时1导论22什么是翻译23456789101112131415翻译的性质翻译与对等翻译的标准翻译的原则谈文学翻译:形似与神似死译与活译,直译与意译翻译症语言如何表达思想汉英语法对比汉英语言对比翻译技巧与翻译标准翻译的过程可译性问题2223333655653总计52四、分章节教案翻译的标准及原则翻译的标准:中国关于翻译的标准,清代翻译家严复提出:优秀的译文应该做到“信”“达”“雅”即忠实于原文,笔译流畅,文字雅典。傅雷先生提出文学翻译的“传神”论,这是比“信”“达”“雅”更高的标准。后来钱钟书先生提出了翻译的“化境”之说,就是原文的思想、情感、风格、神韵都原原本本地化到了译文地境界里。对于一般翻译者来说可以用“忠实与通顺”这一翻译基本标准。即正确地理解和表达原文的思想,译文文字流畅地道。翻译的条件第一是汉语功底要好,第二英是语语言能力要强,第三是知识面要广。关于翻译的标准,从19世纪末的翻译家严复提出的“信”、“达”、“雅”,到鲁迅先生的“信”与“顺”,一直到目前翻译界所普遍接受的“忠实”与“通顺”,观点大体是一脉相承的。忠实与通顺是翻译的标准,也是统一体,不能把两者割裂开来。关于翻译的标准,或对合格翻译的要求,历代翻译家有不少论述。1896年,中国近代最伟大的翻译家严复在翻译《天演论》(EvolutionandEthicsandOtherEssays)的序言中提出了“信、达、雅”三条标准,即:忠于原文、译文通顺、文字典雅,或者说,译文准确、顺畅、优美。在严复之前,曾任清朝直隶总督李鸿章的翻译、《马氏文通》的作者马建忠于1894年在他的《拟设翻译书院议》一书中,先于严复提出了“译成之文适如其所译”、“能使阅者所得之益与观原文无异”等原则,但不如严复所提的“信、达、雅”三条这么简明扼要。在严复之后,又有许多学者、专家提出翻译的标准。如林语堂先生提出:“翻译的标准问题大概包括三方面。我们可以依三方面的次序讨论它。第一是忠实标准,第二是通顺标准,第三是美的标准。这翻译的三重标准,与严氏的‘译事三难’大体上是正相比符的。”翻译界对翻译的标准断断续续有些讨论,有些不完全相同的意见,但严复提出的“译事三难”基本上被承认为翻译标准。钱钟书的“化”。钱钟书为“化”字所作的个人的解释是:“把作品从一过文字转变成另一过文字,既能不因语言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作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其中“把作品从一过文字转变成另一过文字”指的是“翻译”,“不因语言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就是“达”,“完全保存原作的风味”就是“信”,不过,“风味”是什么呢?大概与“神”或“神韵”没有多大区别。这样一来,“化”就是“神似”加“达”,而如前所述,这个“达”是脱离原文的:“达”。“信”的含义和标准:“达”、“雅”的含义清楚。对此历来争议不大。但是,对于“信”,理论上有不同的解释,实践上有不同的做法。这些解释和做法归纳起来,可分为两类。一是形式上“信”,片面强调忠实于原文的文字,字对字,句对句地直译、死译。这种译法忽视了中文与外文在词语含义、词语搭配、词语顺序、句子结构、表达方法等方面存在的语言差异,忽视中国与外国的历史背景、文化传统、风俗习惯上的区别,忽视中国与外国人思想方式上的不同。这样译出来的译文或生硬难懂,或文法不通,有可能违反愿意,造成误译,引起误解。二是内容上“信”,只强调译出原意,而不考虑原文(话)的风格。这种称为“活译”的译法在翻译一般性材料(如旅馆介绍材料)时不失为一种好方法。但在翻译重要文件,特别是政治文件、外交文件时,这样翻译就有一定的风险。在翻译中,只有做到“意思”和“风格”都忠实,才能保持原文(话)的精神和面貌,保持原来的特点。也就是说,张三文章的译文像张三原文,李四文章的译文像李四原文。口语译得口语化,书面文章译得像书面语言。正确处理“信”、“达”、“雅”之间的关系:一个认真负责的翻译者在翻译时应力求同时做到这三条。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凡是翻译,必须兼顾着两面,一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保存着原作的丰姿”。茅盾1954年在全国文学翻译工作会议上说:“对于一般翻译的最低限度的要求,至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