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一、挥发油的组成一、挥发油的组成(三)脂肪族化合物如:癸酰乙醛即鱼腥草素、人参炔醇等。(四)其它类成分二、理化性质(二)溶解度挥发油不溶于水,而易溶于各种有机溶剂中,如石油醚、乙醚、二硫化碳、油脂等。在高浓度的乙醇中能全部溶解,而在低浓度乙醇中只能溶解一定数量。(三)物理常数1、密度挥发油多数比水轻,也有的比水重(如丁香油、桂皮油),相对密度一般在0.85~1.065之间。2、光学活性挥发油几乎均有光学活性。多具有强的折光性,折光率在1.43~1.61之间。3、沸点挥发油的沸点一般在70℃~300℃之间。具有随水蒸汽而蒸馏的特性(四)稳定性挥发油与空气及光线接触,常会逐渐氧化变质,使之比重增加,颜色变深,失去原有香味,并能形成树脂样物质,也不能再随水蒸汽而蒸馏了。因此,挥发油制备方法的选择是很重要的,其产品应贮于棕色瓶内,装满、密塞并在阴凉处低温保存。1.蒸馏法加水浸泡,然后可用水蒸汽蒸馏法提取。共水蒸馏、水蒸气蒸馏和隔水蒸馏法。优点:设备简单、容易操作、成本低、提油率高等。缺点:含有对热不稳定成分的挥发油,因此对热不稳定的挥发油不能用此法提取。2、溶剂提取法用低沸点有机溶剂连续回流提取或冷浸,常用的有机溶剂有戊烷、石油醚等。回收溶剂后可得到的粗制挥发油。此法得到的挥发油粘度很大。除杂方法:①将粗品加适量的浓乙醇浸渍,放置冷冻(-20℃左右),滤除析出物后,再蒸馏除去乙醇;②也可将挥发油粗品再行蒸馏,以获得较纯的挥发油。3、压榨法用于含挥发油较高的新鲜植物。如新鲜橘、柑、柠檬果皮等。特点:在常温下进行操作,所提挥发油不会受热分解,因此这种方法所得挥发油可保持挥发油特有的香气,但提取不完全,可配合水蒸气蒸馏法提取。4.油脂吸收法油脂类一般具有吸收挥发油的性质,往往利用此性质提取贵重的挥发油。可保持挥发油特有的香气。冷吸收法和温吸收法两种。5、二氧化碳超临界流体萃取法利用超临界状态(31.3℃)下的二氧化碳提取挥发油的方法。特点:低温;防止氧化、热解;工艺技术要求高,设备费用投资高。1.冷冻法用于挥发油中“脑”的分离。将挥发油于0℃以下放置使析出结晶,若无结晶析出可将温度降至-20℃,继续放置至结晶析出,再经重结晶可得单体结晶。如:薄荷油。此法分离不完全。122.分馏法★利用挥发油组分的沸点差异分离的方法。沸点规律:★①分子量越大,沸点越高;倍半萜>单萜②化合物极性越大,沸点越高;含氧萜>萜烃③含氧萜中,酸>醇>醛>酮>醚,但酯高于相应的醇;④双键越多,沸点越高,三烯>二烯>一烯低沸程35~70℃单萜烯类;中沸程70~100℃单萜的含氧化合物;高沸程100~140℃倍半萜类。3.化学分离法★利用挥发油中各组分官能团所表现的化学性质,通过化学反应以改变其溶解性能而达到分离。①碱性成分的分离(酸溶碱沉)②酚、酸性成分的分离(碱溶酸沉)⑵利用功能团特性进行分离④醛、酮化合物的分离:除去酚、酸类成分的挥发油母液,经水洗至中性,以无水硫酸钠干燥后,加亚硫酸氢钠饱和液振摇或与吉拉德试剂T或P回流,分出水层或加成物结晶,加酸或碱液处理,使加成物分解,以乙醚萃取,可得醛或酮类化合物。⑤其它成分的分离:酯类成分,多使用精馏或色谱分离醚类与浓酸形成金羊盐易于结晶双键:利用Br2、HCl、HBr、NOCl2等试剂进行加成,产物常为结晶状态,可借以分离和纯化。4.色谱分离法先采用分馏法或冷冻析脑进行粗分,然后再上柱分离。硅胶和氧化铝吸附柱层析应用最广泛。还可采用硝酸银柱层析或硝酸银TLC进行分离。这是根据挥发油成分中双键的多少和位置不同,与硝酸银形成π络合物难易程度和稳定性的差别,而得到层析分离。一般硝酸银浓度2-2.5%较为适宜。★原理挥发油成分中的双键与硝酸银形成π络合物,根据它形成的难易程度和稳定性的差别,而得到层析分离。★吸附规律(吸附能力):1、双键形成络合物,双键〉三键2、双键越多,吸附力越强,Rf值越小3、双键位置:链端〉链中,环外〉环内4、双键的顺反关系:顺式〉反式β-细辛醚四、鉴定(三)化学常数测定酸值、皂化值、酯值是重要的化学常数是表示质量的重要指标。①酸值以中和1g挥发油中含有游离的羧酸和酚类所需要氢氧化钾毫克数来表示。代表挥发油中游离羧酸和酚类成分的含量。②酯值代表挥发油中酯类成分含量,以水解1g挥发油所需氢氧化钾毫克数来表示。③皂化值以皂化1g挥发油所需氢氧化钾毫克数来表示。皂化值等于酸值和酯值之和。(三)功能团的鉴定3.不饱和化合物和薁类衍生物:于挥发油的氯仿溶液中滴加溴的氯仿溶液,如红色褪去表示油中含有不饱和化合物(加成反应),继续滴加溴的氯仿溶液,如产生蓝色、紫色或绿色反应,则表明油中含有薁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