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 (2).ppt
上传人:sy****29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PPT 页数:20 大小:1.3M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第5课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 (2).ppt

第5课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2).ppt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10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产生第5课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明清之际为什么会出现进步思潮?一、明清之际思想活跃局面产生的背景:1、经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根源)2、政治: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封建制度走向衰落3、阶级:工商业者队伍壮大(市民阶层力量壮大)4、思想:理学占统治地位,禁锢思想,摧残人性。5、外来:西学东渐中,西方近代科技传入中国。二、解读——进步思潮的内容二、解读——进步思潮的内容及时练1、李贽承认个人私欲,“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天尽世道以交”,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交换关系、商业交易合乎天理。这从根本上反映了A.李贽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B.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C.封建专制统治己走向衰落D.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萌发2、明朝后期的李贽被称为“离经叛道”的思想家。对这里“离经叛道”的准确理解应该是A.彻底否定孔孟之道B.主张限制君主权力C.大力批判道家学说D.挑战正统儒学权威2、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2、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1)王夫之材料1:尽天地之间,无不是气,即无不是理也。材料2:形也,神也,物也,三相遇而知觉乃发。材料3:私欲之中,天理所寓。思考:王夫之在世界观、认识论和道德观等三方面提出了什么主张?有何目的?(1)世界观:(2)认识论:(3)道德观:(4)目的:黄宗羲材料四“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明夷待访录》3、顾炎武的思想主张顾炎武的主要思想主张:①批判君主专制、官僚士大夫的腐败。②提出“众治”的主张: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原始的主权在民思想)③指出亡国亡天下的区别,表达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④主张经世致用,注重实学(三人中最注重实学):如著作《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涉及实用学问。及时练1、王夫之说:“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姓名之私也。”其思想的进步性在于A.反对君主专制统治B.反对土地私有制度C.反对思想专制统治D.反对中央集权制度2、顾炎武决心做到:“凡文之不关乎六经之旨、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由此可见他A.强调实地调查B.反对君主专制C.维护儒家正统D.主张经世致用3、明代小说《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向往“天不收、地不管,自由自在”的生活,对强加于他头上的紧箍咒一直耿耿于怀,成佛之后首先想到的是把它打个粉碎。这反映出明代出现A.追求个性自由,反对纲常礼教的思想B.注重气节、自我节制、奋发立志思想C.追求民主自由,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D.追求金钱、海外冒险的拜金主义思想政治上:批判君主专制,主张限制君权;合作探究: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产生了哪些影响?1、是儒家思想的一次批判、继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