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中药化学成分及生物合成简介第一节中药化学成分及生物合成途径简介第二节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方法第三节中药有效成分化学结构研究方法[基本要求]掌握主要中药化学成分:生物碱、醌类、糖、苯丙素、黄酮、萜类、甾体等。了解中药化学成分的主要生物合成途径;结构研究方法。第一节中药化学成分及生物合成途径简介(一)生物碱(alkaloids)麻黄碱益母草碱槟榔碱半边莲碱掌叶防己碱10-羟基喜树碱长春新碱贝母碱三尖杉酯碱山莨菪碱乌头碱1、性状2、碱性3、溶解性(二)糖类(saccharides)糖是多羟基的醛或酮及其衍生物聚合物的总称。根据其分子水解反应的情况,糖类可以分为:单糖类及其衍生物低聚糖类及其衍生物多聚糖类及其衍生物1、单糖类化学通式为(CH2O)n,是多羟基的醛或酮。绝大多数天然存在的单糖n=5~7,即五碳糖甲基五碳糖、六碳糖、七碳糖。单糖类多为结晶性,有甜味,易溶于水,可溶于稀醇,难溶于高浓度乙醇,不溶于乙醚、苯、氯仿等极性小的有机溶剂。具旋光性与还原性。五碳醛糖甲基五碳醛糖六碳醛糖糖醛酸2、低聚糖类(寡糖)由2~9个单糖分子聚合而成。低聚糖具有与单糖类似的性质:结晶性,有甜味,易溶于水,难溶或不溶于有机溶剂。3、多聚糖类(多糖)由10个以上单糖分子缩合而成。大多为无定形化合物,分子量较大,无甜味与还原性,难溶于水,有的与水加热可形成糊状或胶体溶液。不溶于有机溶剂。水解后生成单糖或低聚糖,可有旋光性与还原性。淀粉、菊糖、树胶、粘液、纤维素是中草药中最常见的多糖类。(三)苷类化合物(Glycosides)人参二醇型皂苷元的化学结构(四)醌类化合物(quinones)1、苯醌2、萘醌3、菲醌4、蒽醌基本结构——多具有酚羟基取代的芳香羧酸,C6-C3结构。常见的苯丙酸类:香豆素(香豆精coumarins)是具有苯并-吡喃酮母核的一类化合物的总称。环上常有-OH、-OCH3、异戊烯基等取代基。2、香豆素的分类(1)简单香豆素类香豆素C-6或C-8异戊烯基与邻酚羟基环合而成2,2-二甲基-α-吡喃环结构,形成吡喃香豆素。这一类天然产物并不多见。吡喃香豆素类成分的生物合成途径:少数为5,6-吡喃骈香豆素,如:(4)其它香豆素类(1)性状游离状态——结晶形固体,有一定熔点;大多具有香气;具有升华性质分子量小的有挥发性(可随水蒸气蒸出)UV下显蓝色荧光成苷——大多无香味、无挥发性、不能升华。(2)溶解性游离——能溶于沸H2O,不溶或难溶冷H2O,可溶MeOH、EtOH、CHCl3和乙醚等溶剂。因含Ar-OH故可溶于碱水中。成苷——溶于H2O、OH-/H2O、MeOH、EtOH等。难溶极性小的有机溶剂。1、定义及分类木脂素(Lignans):是一类由苯丙素双分子氧化聚合而成的天然成分,即由二分子C6-C3单位氧化缩合而成的化合物。少数为三聚物和四聚物。木质素(Lignins):是一类由几十个C6-C3单位聚合而成的高分子化合物。早期木脂素的定义:两分子苯丙素以侧链中碳原子(8-8’)连结而成的化合物——木脂素。非碳原子相连(如3-3’、8-3’)——新木脂素。2、理化性质形态:多呈无色结晶,新木脂素不易结晶溶解性:游离——亲脂性,难溶水,溶苯、氯仿等成苷——水溶性增大挥发性:多数不挥发,少数有升华性质旋光性:大多有光学活性,遇酸易异构化。(+)-儿茶素(二)一般性状形态:多为结晶,少数为无定形粉末。颜色:结构存在交叉共轭体系,因此化合物多有颜色。黄酮(醇)及其苷:呈黄色-灰黄色查耳酮:黄-橙色二氢黄酮(醇):无色异黄酮:微黄色花色素可随着pH值的变化颜色有所不同:红色(pH<7),紫色(pH8.5),蓝色(pH>8.5)溶解度(三)酸碱性来源:1-位氧原子的未共用电子对,显微弱的碱性,可与强酸生成(烊)盐而溶于酸水中。萜类化合物是天然物质中最多的一类化合物。如:挥发油、橡胶、树脂及胡萝卜素等。亲脂性强,难溶于水。现已发现的萜类化合物已超过了22000多种。是一类由甲戊二羟酸衍生的、具有(C5H8)n通式的碳氢化合物及其含氧的饱和程度不等的衍生物。它们的分子碳骨架可看作是异戊二烯的聚合体(Isoprenoids)。萜的结构分类(一)单萜(monoterpenoids)是植物挥发油的主要组成成分,含氧衍生物多具有较强的生物活性和香气,其苷不具有挥发性,不能随水蒸气蒸馏出来。1.链状单萜:重要的是一些含氧衍生物,如萜醇、萜醛等2.环状单萜(二)倍半萜(sesquiterpenoids)1.无环倍半萜2.挥发油通性(1)颜色常温下多为无色或微带淡黄色,其中的薁类化合物多显蓝色、蓝绿色、红色等。(2)气味挥发油大多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