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观察一、选择一堂研究课,确定从什么角度观察课堂1.教与学时间分配。据心理学家研究,一节课学生思维的最佳时间是上课后的第5分钟到20分钟。课堂教学要提高效率就要把握时间分配。学生的成绩受教师对时间的分配以及学生对时间的运用的影响很大。在教学中,需要考虑学生是否投入注意,而且还要考虑学生解决问题、回答理解性问题、记笔记等所需要的时间量。要有惜时如金的观念,最大限度地减少时间的损耗。作为教师,要珍惜课堂教学时间,提高教学质量和工作质量。2.课堂组织管理。学生实际上是否利用他们的学习机会,这一问题部分地取决于教师如何良好地进行课堂组织和管理。课堂秩序观点的中心是一个工作体系,它包括组织学生进行工作的活动和为常规事务限定学生行动的规则和程序。对一个班级来说,这个工作体系最重要的特点是行动的规划,它限定了特殊的时间顺序以及学生的路径。教师在管理上的作用能引导和制约学生的思想、言行的产生。我们在观察中发现,当教师严格控制学生的行为时,他们一般会奋起反抗;激励或表扬会间接地破坏学生内部的学习动机;当教师恰当地向学生传达对某一问题的看法时,学生将改变其问题行为。3.课堂教学质量。课堂的内容和秩序都直接影响质量,还有作业的设计、问题的设计,提供给学生充分的实践机会,给予刺激物和反馈以确保成功和改正错误。适时安排自学讨论,要注意效果,做到实而不死、活而不乱,以免学生处于失控状态;精心提问,问题不过易过难,既具有思考价值,引导学生思维处在“最近发展区”,又要紧扣重点关键发问,纠正串问和以齐答如流衡量教学效果的倾向,并注意培养学生自疑、解疑能力;讲究语言艺术,要提炼语言,不拖泥带水,速度适中、表达明白,要讲在“点”子上,即重点难点处,揭示规律处,重在引导点化,不要全盘授予;精心设计板书,要提纲挈领,克服冗长繁琐,对实在需要大量板书的内容要提前写在黑板上。教师通过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有计划、有组织的教学活动,给学生解释他们将要学习什么,安排有指导的实践,监控过程、提供反馈,帮助学生理解和完成工作等等来促进学生的学习。二、明确在课堂观察中要发现什么问题1.时间分配是否合理。许多教师未能很好地分析理解教材,确定主次,把握宗旨。有的教师课题引入用了大量时间展示图片,故事引申,背景解读等,20分钟过去了还没有进入重点内容的讲述,造成了喧宾夺主。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也是对教师教学效果的检验过程。教师提问某个学生,这一学生很可能代表了班级同层次学生的呼声。试想,如果教师提出一个问题,有一定的时间给予学生思考,提供多个层次学生回答。不管学生回答得满意与否,还是时间延迟,打破教师的预设,对教师自己的教学效果都能提供一个较准确的依据,也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有助于学生理清思路,提高表达能力。2.新课程“新”的浓淡是否相宜。据许多专家和教师听课中反映,凡是示范课或观摩课是经过多次打磨出来的课,体现了新课程理念的“新”,但也招来不少非议,“作秀”太浓。平时的随堂课,因为跑不出考试的阴影,大多的课仍与传统的教学没有什么差别,“新”的味太淡。什么样的课才是符合新课程的理念呢?这一直是众说纷纭,因为不同的班级有不同的学生素质,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教学风格,不同的听课者就有不同的评价。一般地说,“效果才是硬道理”。只有学生的收获,才能体现出教师的价值;只有学生的收获,才真正显现出教学的成果。所以,好课要使学生获得健康的、全面的、尽可能大的收获。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在轻松愉快中学,课堂中的“感受”和“收获”对学生同样是重要的。教师在“新”字上既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接受的水平,又要考虑自己的风格,不盲目追赶潮流,注意得体和谐。3.是否缺乏适度的信息量。课堂教学一定要给学生以足够的信息量,并要形成序列刺激,激活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反馈能力,保持活跃情绪和积极进取心理。现代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在课堂的学习是一个获得并加工信息而不断调节完善认知结构的过程。信息量过少,环节松散,是时间的浪费;信息过量,密度过大,超越学生接受能力就是凌节而施、空中建楼。两者在教学中都是不可取的,是违背学生认知和思维规律的。特别是在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下要把握原则,这原则就是指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有效组织信息资源,以帮助解决教学难点、重点,扩大学生视野。并且要根据教师自身的素质自主地对信息进行加工取舍。4.提高知识的有效率是否高。学生对某些课不感兴趣,有一个原因是授课中无用知识和无效劳动多,这就需要课堂传授的知识要尽可能做到有效。所谓知识的有效提高,就是学生经过思维操作后能理解,有所知、有所感、有所提高地内化为自己心理品质和“血肉”的知识。知识有效必须是科学的、有意义的,是科学性和有意义的结合体。如果只是科学的而无意义,就谈不上理解,不理解就谈不上应用。课堂教学无效知识多了,学生的思维就缺乏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