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中医诊断教案下载样章PPT文档引言:关于辨证,我们已经学习了八纲、气血津液、脏腑三个辨证方法。每种辨证方法特点不同,适用范围也不同(提问:以上三种辨证的概念及适用范围),下面我们介绍六经辨证。一、概述1、六经及六经辨证的概念六经辨证来源于《伤寒论》,是汉·张仲景创立的对于外感伤寒病的辨证方法。张仲景根据外感伤寒病的发病特点及规律,将外感伤寒病发展过程中所表现的不同证候归纳为两大类(三阴、三阳),六种病证,此称六经。借以阐明外感伤寒病各阶段的病变特点,如邪正盛衰,病变部位,进退缓急,等,这种辨证方法就是六经辨证。2、六经病证与脏腑经络的关系:三阳病以六腑病变为基础,三阴病以五脏病变为基础。3、适用范围:主要用于外感风寒所致疾病的辨证。二、六经病证分类(一)太阳病证是外感伤寒病初起阶段所表现的证候。有经证、腑证两种。1、太阳经证是指风寒之邪侵犯人体肌表,邪正交争,营卫失和所表现的证候。临床表现: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脉浮。此为太阳经证主要脉证特点,是诊断太阳经证的主要依据。由于邪气性质及病人体质不同,太阳经证又有中风、伤寒之不同:(1)太阳中风证是指风邪为主,侵袭太阳经脉,卫强营弱所表现的证候,又称“太阳表虚证”。临床表现为发热,恶风,汗出,脉浮缓,或见鼻鸣干呕。(2)太阳伤寒证是指寒邪为主,侵袭太阳经脉,卫阳被郁,营阴郁滞所表现的证候,又称“伤寒表实证”。临床表现为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身体疼痛,无汗而喘,脉浮紧。2、太阳腑证是指太阳经邪不解,内传膀胱小肠之腑所表现的证候。其中又有太阳蓄水、太阳蓄血证两种。(1)太阳蓄水证是指太阳经证不解,邪与水结,膀胱气化不利,水液停蓄所表现的证候。临床表现以太阳经证并见小便不利,少腹满为特点。(2)太阳蓄血证是指太阳经证不解,邪热内传,与血相结于太阳小肠所表现的证候。临床表现以少腹急结,小便自利,如狂,便黑为特点——热与血结于小肠,上扰心神,或自大便排出,但未影响膀胱气化。(二)阳明病证是指伤寒病发展过程中,阳热亢盛,胃肠燥热所表现的证候。由太阳经邪未解,入里化热,或素体阳盛,感邪即入里化热,以致正盛邪实,胃肠燥热内盛,证属里实热证。临床表现为身热,不恶寒,反恶热,汗出,脉大。由于受邪部位及病人体质不同,阳明病又有经证、腑证不同。1、阳明经证是指邪热亢盛,充斥阳明经,弥漫全身,而肠中无燥屎内结所表现的证候,又称“阳明里热证”。本证为里热亢盛,无形之邪热充斥内外,而尚未出现燥屎内结。临床表现以“四大”,即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为特点。2、明腑证是指邪热内盛,与肠中糟粕相搏结所表现的证候。临床表现以日晡潮热,手足蕺然汗出,腹满胀痛,大便秘结为特点。引言:前面我们介绍了太阳病、阳明病,下面我们介绍少阳病和三阴的病证。(三)少阳病证是指邪郁少阳胆府,枢机不利所表现的证候,又称“半表半里证”。由太阳经邪不解,传入半表半里,亦可由厥阴病转入少阳。少阳主半表半里,主枢机。邪郁少阳,枢机不利,表现为少阳病。临床表现为寒热往来,胸胁苦满,脉弦。由邪郁少阳,枢机不利,或胆火上逆,或扰乱心神。证多属表,属实,属热。下面介绍三阴病证。(四)太阴病证是指由多种原因所致的脾阳虚衰,寒湿内生所表现的证候。多由三阳病误治,损伤脾阳;或寒邪直中引起,属里虚寒证。临床表现以腹满时痛,自利,不渴为主要特点。由脾阳虚衰,温运失职,寒湿内盛,气机不利,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所致。(五)少阴病证是伤寒六经病变发展之后期,全身阴阳衰惫所出现的证候。少阴属心肾,心肾乃水火之脏,是人体阴阳之根本。病及心肾,心肾虚衰,全身阴阳衰惫。其中有阳虚、阴虚之不同,有寒化、热化两种证型。1、阴寒化证是指少阴阳气虚衰,病邪入里从阴化寒,阴寒极盛所表现的虚寒证候。临床表现以无热恶寒,下利,肢厥,脉微为特点。由心肾阳衰,温煦失职;火不生土,温运失职所致。2、少阴热化证是指少阴阴虚阳亢,邪从阳化热所表现的证候。由素体心肾阴虚,或热伤真阴,病入少阴,入阳化热所致,属虚热证。临床表现以心烦不得眠,虚热证表现为特点。(六)厥阴病证是伤寒病发展之较后阶段所表现阴阳对峙,寒热错杂,厥热胜复的证候。由少阳病,或其他经病证传变而来。病至厥阴,正气已衰,阴阳紊乱,容易出现阴阳对峙,寒热错杂,厥热胜复的表现,其中以上寒下热证多见。厥阴属肝,络胆,挟胃,故厥阴病多见肝、胆、胃的病变。临床表现以上热下寒,寒热错杂为特点。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痛热;饥不欲食,食则吐蛔。三、六经病证传变有传经、直中、合病、并病几种形式。(一)传经:指病邪自外向内逐渐传变,由一经病证转变为另一经病证。其中有2种传变:1、循经传:指按六经顺序依次传变。2、越经传:指不按上述顺序,隔一经或两经以上传变。3、表里传:指相表里的两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