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支气管哮喘防治进展全球约有1.6亿患者,各国患病率1%~13%不等,我国患病率1%~4%。其中儿童发病率高于成人,城市高于农村,发达国家高于发展中国家,40%的患者有家族史。研究表明规范化的诊断和治疗,特别是长期管理对提高哮喘的控制水平,改善患者生命质量有重要作用。哮喘全球防治倡议(GlobalInitiativeforAsthma,GINA)是目前哮喘防治的纲领。GINA回顾2003年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分会参照GINA的有关内容制定了我国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2008年又在2003年“指南”基础上,参照2006年版GINA,结合近年来国内外循证医学研究的结果重新作进行了修订,是我国目前哮喘防治工作中权威性的导文件。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8,3:132-138一、定义二、病因参与细胞(10余种)-肥大细胞-巨噬细胞-嗜酸细胞-T淋巴细胞-上皮细胞-内皮细胞-血小板-中性粒细胞-嗜碱细胞气道上皮和血管内皮还可产生以下物质:内皮素1(ET-1)基质金属蛋白酶(MMP)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细胞间粘附分子(AMs)这些物质在介导气道重塑和白细胞粘附、迁移过程具有重要作用。气道高反应性(airwayhighreaction,AHR)是指气道对各种刺激因子表现出过早、过强的收缩反应。AHR是哮喘患者共有的病理生理特征。一般来说哮喘患者都有AHR,但出现AHR并不一定都是哮喘。长期吸烟、接触臭氧、病毒感染及COPD等也可出现AHR,要注意鉴别。神经-受体失衡环境因素早期粘膜充血水肿,炎细胞浸润,纤毛上皮脱落,平滑肌痉挛,杯状细胞增生,管腔分泌物增多,可有粘液栓形成。晚期长期反复发作,可使管壁纤维组织增生,平滑肌增生肥大,最终导致气道重建,甚至并发肺气肿和肺心病。四、临床表现五、诊断标准(2003年修订)一、呼吸功能检查:(一)测定气道的反应性气道激发试验:在指定激发剂量范围内,FEV1下降>20%为阳性。运动试验:运动后FEV1下降>15%为阳性。(二)测定气流受限的可逆性峰流速昼夜变异率:PEFR>20%为阳性。支气管舒张试验:用药后FEV1增加≥12%,且绝对值增加>200ml为阳性。二、痰液中嗜酸粒细胞或中性粒细胞计数三、呼出气NO分压(FeNO)四、动脉血气分析五、血清特异性IgE测定六、特异性变应原的检测急性发作期病情严重程度分级病情分级哮喘控制水平分级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对病人、家庭和社会都是严重负担的慢性疾病,目前尚无特效疗法,现有药物只能控制症状,减少或避免复发,不能根治哮喘。部分患者(多为儿童)病程持续一定时间后可以自愈。治疗目标:①控制症状,防止病情恶化和复发;②促进肺功能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③避免药物不良反应;④防止不可逆性气流受限;⑤降低病死率。治疗措施(一)脱离变应原避免危险因素控制药物:是需要长期每天使用的药物。这些药物主要通过抗炎作用维持哮喘临床控制,包括吸入和全身用糖皮质激素、白三烯调节剂、长效β2-受体激动剂(LABA,须与吸入激素联合应用)、缓释茶碱、色苷酸钠、抗IgE抗体及其他有助于减少全身激素剂量的药物等。缓解药物:是按需使用的药物。这些药物可以迅速解除支气管痉挛而缓解哮喘症状,包括吸入或口服速效β2-受体激动剂、全身用激素、吸入抗胆碱能药物等。作用机理:抑制炎症细胞的聚集和活化;抑制炎症介质和细胞因子的合成与释放;降低微血管通透性;提高平滑肌细胞β2受体的反应性。常用糖皮质激素分类:吸入:*必可酮(培氯米松,BDP)-MDI(气雾剂)*普米克(布地奈得,BUD)-MDI-都保(干粉剂)-雾化溶液(令舒)-雷诺考特鼻喷雾剂*辅舒酮(氟替卡松,FP)-MDI-碟剂(干粉剂)口服:甲强龙片:24mg~32mg/d,维持量≤8mg/d强的松片:30mg~40mg/d,维持量≤10mg/d静脉:甲强龙:80mg~160mg/d氢化可的松:200mg~400mg/d地塞米松:10mg~20mg/d吸入给药:吸入激素(ICS)是长期治疗哮喘的首选药物。药物直接作用于呼吸道,局部抗炎作用强。消化道和呼吸道吸收的药物大部分可被肝脏灭活,因此全身性不良反应较少。研究证明吸入激素可有效减轻哮喘症状、改善肺功能、降低气道高反应性、控制气道炎症,降低病死率。多数成人哮喘患者吸入小剂量激素即可较好的控制哮喘。过多增加吸入剂量不能明显增加疗效反而会增加不良反应。吸烟可以降低激素效果,故吸烟者须戒烟并加量吸入。吸入激素的剂量与预防哮喘严重发作之间有明确关系,所以,故严重哮喘患者长期大剂量吸入激素是有益的。常用吸入型糖皮质激素的每日剂量与互换关系(国际推荐)研究表明,每天吸入低、中剂量激素,不会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