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杨老师的新评测计划》讨论结果(完整版)文档资料可直接使用,可编辑,欢迎下载《杨老师的新评测计划》讨论结果小组成员:张凤仙、张芳、曹文兵、靳淑珍、王芳、高志萍、宁海晓总结人:靳淑珍1、在杨老师的教学评价方案中参与评价的主体有哪些。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我组成员讨论结果是,评价的主体有学生、教师和家长,体现了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他们之间的关系是评价不应该由老师独裁,老师需要跟学生、家长合作,保证评价主体的多样性。2、在杨老师的教学评价方案中使用了哪些评价工具。经过小组讨论交流,部分组员对评价工具总结不够全面,通过组员的交流总结如下:杨老师在教学评价方案中,主要使用了量规、档案袋、问卷调查法、观察法、反思笔记五种评价工具。其中量规评价主要体现在发给学生的三种卡(包括进步卡、阶段评价卡、期末终结性评价卡),档案袋评价体现在杨老师为每个学生创建的学习档案袋,它是记录学生成长历程的学生档案袋;发给家长的三张评价表(学生观察记录表、家庭英语学习情况月调查表、学期末终结性评价表),分别体现了观察法、问卷调查法和反思笔记的评价方法。3.你认为杨老师的教学评价方案体现了教学评价设计的哪些原则。在这个问题的讨论上,我们小组成员观点比较一致。杨老师的教学评价方案体现了教学评价设计的六大原则:目标性原则、关联性原则、过程与结果统一原则、客观性原则、整体性原则、指导性原则。(1)目标性原则。杨老师的教学评价的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要“以评促学”。(2)关联性原则。在杨老师所设计的评价方案中老师为学生制作了三种卡片,包括进步卡、阶段评价卡、期末终结性评价卡通过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还有学生与家长的互动,教师与家长的互动来实现评价的目标。(3)过程与结果统一原则。杨老师要求学生从每一单元中收集至少一篇自己满意的作业放进文件夹。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她还不断引导学生对学习档案袋中的内容进行反思,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进行交流;进步卡的使用,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杨老师对过程性评价的重视,而阶段性评价,期末终结性评价等又体现了过程与结果的统一。(4)客观性原则。杨老师设计的评价量规采取了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家长评价、老师评价相结合的原则,从而保证了评价的客观性。(5)整体性原则。在杨老师的测评计划中,评价主体既有学生又有教师和家长,评价的内容在阶段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中各有侧重,并不是所谓的成绩评价,它包含了听课状况、参与活动、手工制作、课堂表演、课外运用等多方面的内容,同时还涉及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评价的方式既有学生自评,互评也有教师和家长参与的评价。应该说着是一份全方位,多角度的评价,各种量表即相互独立又有机统一。(6)指导性原则。杨老师设计的评价体系中,杨老师为学生制作了三种卡片对学生学习有指导作用,同时,杨老师为了家长也能参与到学生学习的评价中来,特意为家长量身定制了三张评价表,为家长对孩子的学习也起到了指导作用。4、杨老师的教学评价方案体现了新课程评价的哪些理念。在这个问题上我小组成员就“理念”一词理解多面,从而提出观点比较多,综合如下:曹文兵老师认为。⑴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并建立自信。⑵主张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即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相结合。宁海晓老师认为促进学生的发展;从单向转为多向,增强评价主体间的互动,强调被评价者成为评价主体中的一员,建立学生、教师、家长、管理者、社区和专家等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制度,以多渠道的反馈信息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张芳、王芳、高志萍老师认为。(1)评价的目的——促进发展。突出评价的激励与控制功能,激发学生、教师、家长内在发展动力,促进学生不断进步,实现自身价值;(2)评价的内容——综合化。重视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尤其是创新、探究、合作与实践等能力的发展,以适应人才发展多样化的要求。(3)评价的标准——分层化。关注被评价者之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需求,促进其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和发展的独特性。(4)评价的方式——多样化。将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方法相结合,将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适应综合评价的需要,丰富评价与考试的方法,追求科学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5)评价的主体——多元化。从单向转为多向,增强评价主体间的互动,强调被评价者成为评价主体中的一员,建立学生、教师、家长等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制度,以多渠道的反馈信息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张凤仙老师认为:新课程评价理念要求我们,在进行课堂教学评价时,一定要本着为师生发展服务的原则,既要关注教师对课堂教学目标的确立和对教学过程的优化情况,更要关心学生学习的质量和效果。新课程理念明确指出:评价的角度因从终结性转向过程性、发展性,更加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更多关注学生的现状、潜力和发展趋势。就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