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课标要求:1、探究新文化运动的背景、过程、口号内容和评价。2、马克思主义传人中国的背景、过程和影响。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指导思想、代表人物、活动阵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新发展;新文化运动的影响。2.能力方面:(1)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背景的教学,培养学生对历史唯物主义关于政治、经济、文化相互关系基本观点的理解能力。(2)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前、后期性质变化的分析,培养学生比较和综合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3.态度、价值观方面:(1)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是中国资产阶级为打破封建束缚而在思想文化上开展的启蒙运动,是反封建旧文化的斗争。它动摇了封建正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一股思想潮流,弘扬民主和科学,为五四运动爆发作了思想准备,在国内外产生巨大的影响。(2)通过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事迹的介绍与分析,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以及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不断追求真理的精神。4.学法指导方面:(1)引导学生讨论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让学生掌握正确对待东西方文化的观点,学会辩证思维、全面看问题的方法。(2)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和分析新文化运动内容的历史资料,帮助学生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方法。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内容和影响。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讲笑话:一名学生看了一篇文章:“我家的屋旁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于是去找老师问:“这句话是否多余?”老师说:“这怎么能是多余的话呢?这是大文学家鲁迅先生的作品。”于是学生回去写作文时这样写道:“我家有两个表姐,一个是女的,另一个也是女的”。老师的评语是:“废话!”这里有什么可笑的事?应当根据当时的时代背景去分析鲁迅的写作内容。鲁迅的这篇文章写于新文化运动时期,虽然今天读起来感到很幼稚,但在当时却是振聋发聩的。这是为什么?让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当时的背景。讲授新课)一、历史背景政治方面: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统治列强支持袁世凯复辟,加紧侵略中国经济方面: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根本原因)思想文化方面:新——民主自由平等思想进一步传播旧——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直接原因)出示图片、材料:《刀大杀人多》《政府人物之真相》结合以上三则材料,分别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谈谈新文化运动发生的背景。二、兴起新文化运动兴起于哪一年?地点?兴起的标志?倡导者?主要阵地?活动基地?阅读教材P72并回答。1.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的《新青年》(出示材料)这本杂志体现了陈独秀的什么思想?材料1“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民主)并重”。——《新青年·敬告青年》陈独秀1915.9①“蒙昧时代”如何理解?(指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政府的黑暗统治;1915年正是袁世凯复辟帝制高潮的时候,袁世凯与日本签订了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②面对这种蒙昧时代,中国人做出了什么反应?(孙中山等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进行了护国运动;同时全国人民也掀起了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而陈独秀则提出要想摆脱北洋军阀黑暗的封建统治,就必须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③为什么提倡“民主”和“科学”?(出示材料)材料2“吾国之维新也,复古也,帝制也,皆政府党与在野党之所主张抗斗,而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容心。”——陈独秀①以陈独秀位代表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思考了近代中国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到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活动,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为挽救中国的政治实践(革命斗争)一直是失败的,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国民若观对岸之火)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民族资产阶级的斗争脱离人民群众、没有宣传、发动广大“国民”,是“国民”尚未觉醒。(如《故乡》中润土长大后称鲁迅为“老爷”)当时的鲁迅先生也有这样的感想。材料3《自题小像》“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轩辕:黄帝,中华民族的象征;荃:小草,百姓。我们的志向就像天上的寒星离百姓太远,他们看不见,也理解不了。鲁迅此时21岁,在日本,曾参加光复会,此后弃医从文)③如何来根治中国百姓的麻木?(陈独秀请来了两位先生:德先生和塞先生)材料4“我们认定现在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陈独秀师:他们从哪来?其阶级属性?(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民权、平等和达尔文的进化论)注意这里的民主与辛亥革命是的民主有什么区别?(辛亥革命是指强调在政治领域中实行民主,这里更强调思想文化领域)科学指自然科学,特别是达尔文的进化论以及要科学的看待人生的态度)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