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一、前言二、文獻回顧三、研究流程四、研究範圍與研究方法五、結果與討論六、結論第一節研究動機臺灣地勢陡峻、地質脆弱、河短流急,颱風豪雨及地震頻繁,加上山坡地濫墾濫伐與超限利用等人為因素,造成水土流失與土砂之嚴重災害。近期工廠排放廢水,汙染河川、汙染土地的新聞沸沸揚揚,顯示長久以來台灣重經濟輕環保,對水、土資源的保育,極為不重視。因此如何建立國人水土保持與環境資源保育正確觀念,並扎根於中小學學校教育課程,至為重要。教科書是學生學習的主要材料,也是教師教學的依據。透過教科書的內容,來達到課程的目標,是非常有效的做法。第二節研究目的本研究目的如下:一、分析各版本國小教科書中水土保持教材比例與分布方式。二、探討各版本國小教科書中水土保持教材內容之呈現情形。一、有關「水土保持」與教育有關論文僅4篇1、吳文安(2012),國小學童水土保持教學活動與學習成效之研究。2、李振榮(2010),校園水土保持宣導之成效分析。3、林佩芬(2010),水土保持課程應用於國中生地理科環境教育教學之研究。4、林炯旻(1996),水里溪集水區國民小學水土保持教育試驗研究。二、有關「水」與教育有關論文28篇1、呂漢澤(2012),國民小學各版本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科書水的概念之內容分析。2、巫淑梅(2004),國小水資源保育教學活動之實施及其成效評鑑研究。3、張凱綸(2002),國小學童對「水的三態變化」概念之研究。4、楊世麒(2002),以概念構圖作為探究國小高年級學童水循環概念的概念改變研究。5、鄭一亭(2003),國小學童對水溶液的迷思概念類型與成因之研究。....三、有關「土」與教育有關論文僅2篇1、潘才石(2004),環境教育融入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之行動研究-以土壤生態環境教學模組為例。2、周于鈞(2004),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教學模具建立﹘以非水相液體為例。三、研究流程(一)九年一貫課程領域之選定依據教育部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國小課程中有七大學習領域,有語文領域、數學領域、社會領域、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藝術與人文領域、健康與體育領域及綜合領域七大領域。其中以自然與生活領域和社會科領域中,談及水土保持概念最多,因此以此二領域作為研究範圍。(二)教科書版本之選定本研究針對目前我國國小教科書現有僅存的南一、康軒及翰林等三大出版社所發行的102學年度上下學期國小三至六年級自然與生活科技、社會科教科書,共48冊,以課本中有關水土保持概念之內容作為探討及分析對象,另附錄或其他非課文主體內容不在分析範圍。(三)水土保持課程內容之選定原則1、水土保持乃應用科學,舉凡水文、氣象、土壤、植生、工程等概括學科甚廣,而國小教育屬於基礎教育,無法單純將水土保持列為主要單元來教導,僅能將觀念分散在各科目中。2、本研究僅將水土保持概念簡略分為水資源、土資源概念作為水土保持課程內容分析之依據。(三)水土保持課程內容之選定原則3、本研究為探討水、土資源於教材之內容主題,另將其細分為12類主題,當中「大氣中的水」「水循環」「水的三態」「水的現象」「溶解」「水溶液」「水資源的污染與防治」「浮力」「水利建設與發電」「水對地表的作用」等十類屬水資源之概念;「土資源的汙染與保育」屬土資源之概念;「人類活動」則兩者皆有。(四)分析單元與計算方式1、本研究主要以教科書內容為分析主體,並換算水土保持教材在該冊教科書所佔比重,分析單元會以「頁」為基本單位。例如:翰林版自然科三上第80頁水汙染僅占半頁,記為0.5頁,該冊共88頁扣除目次頁3頁及參考資料頁3頁,剩82頁。記為0.5/82。(四)分析單元與計算方式2、將分析後的教科書水土保持教材歸檔記錄後,依各領域做各冊教科書頁數加總平均,做為該版本此領域的水土保持教材平均值。例如:前例中,自然科領域八冊共686頁,其平均值為0.5÷686=0.07%。一、水、土資源概念之分類結果一、水、土資源概念之分類結果一、水、土資源概念之分類結果(二)社會科領域一、水、土資源概念之分類結果(二)社會科領域1、由於社會學習領域是統整自我、人與人、人與環境間互動關係所產生的知識領域(教育部,2012),著重於與「人」有關之教學,水、土概念之內容相對於自然領域有較少之趨勢(圖3及圖4),內容比例較高者為南一版之四上,而三版本分別於五下(康軒版)及六下(南一版及翰林版)亦提及較多之水、土資源內容。一、水、土資源概念之分類結果二、教材內容主題之分類結果1、結果顯示,國小教科書教材內容主題多偏重於水資源,而土資源的介紹出現頁數和比例極低,自然與生活領域僅康軒版2頁、翰林版0.5頁,南一版自然科則未提及;社會科領域僅南一版及康軒版社會科版本各6頁為最多,翰林版並無土資源之介紹(表5